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u-zupu.com/zpwbbs/index.asp)
--  各地源流  (http://wu-zupu.com/zpwbbs/list.asp?boardid=4)
----  海南伍氏家谱传奇  (http://wu-zupu.com/zpwbbs/dispbbs.asp?boardid=4&id=105)

--  作者:伍德强
--  发布时间:2011/9/24 14:03:55
--  海南伍氏家谱传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伍氏迁琼始祖伍宗德明末来琼,于今已有四百年,海南伍氏传承近三十代人,分布在海口、文昌、万宁等许多地区。在海口市朱云路一户伍姓人家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200多年前伍衡文修订的《伍氏族谱》,古老族谱的传承,记录着伍氏几代后人修谱的心血与艰难,以及一个家族对自我血脉的强烈追寻。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冰 图\\海南日报记者 林萌

  在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博养村,有一座面积近三亩的伍氏宗祠,前后两进,红墙绿瓦,彩檐飞角。屋脊以彩凤戏珠和绿釉莲花等形象为饰,柱头缀以福寿等字。堂前是波光粼粼的半亩方塘,照壁上还有一副字字苍劲的对联,上书:“安知部娄无松柏,定有文光射斗牛”。

  据说,这是因为海南的伍姓族人都是衍自安定(今甘肃平凉)郡,虽有千年之隔,但伍氏族人对自己的祖庭从未遗忘,因而撰出了这副以“安定”为首字的藏头对联。

  迁琼始祖 教谕有功

  据《元和姓篡》和《新唐书·宰相世表》记载,伍姓出自西周时楚国王族的芈(读如米)姓。《姓氏考略》一书载“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但也另有一说,尊伍姓始祖为春秋时代的楚国上大夫伍参,其曾孙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楚国忠臣伍子胥。

  宋徽宗年间,进士伍氓因忤旨而谪官南恩州,他率领自己的族人自汴梁迁至岭南,在绿围(今广东新会)定居下来,为伍氏迁粤始祖。明景泰年间(1450-1457),伍氓的后人伍宗德自福建渡海来到海南,任琼州府教谕,也就是伍氏迁琼的始祖。他定居在府城甘蔗园,卒后亦归葬于此。其墓至今仍在,碑刻“明授儒林郎始祖伍福琼公墓”。

  在伍宗德任琼州府教谕期间,府城学子丘浚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九月,琼州进士薜远擢升兵部尚书,丘浚升翰林院学士,邢宥升佥都御史。三人一同入阁,朝野震动。海南的科举教育进入了鼎盛时期。据说当时曾有一首诗这样赞颂道:“三杰同于一月升,尚书学士与中丞。朝端一旦欢传遍,岭海千年气概增。”

  可惜伍宗德本人的生平,史上并未留下只言片语。不过在伍宗德墓附近的朱云路上,至今还居住着许多伍氏后人,他们也还记得关于先祖的传说。“传说在先祖死后不久,有人想破我伍家风水。”88岁的伍金玺老人说:“于是偷偷倒了好几斗珍珠在我们家的井里,引诱无知的村民们去掘宝。大家你一锄我一锄地掘着,突然发现井底竟冒出了一股鲜红的血水。”

  于是伍家人便一纸诉状将始作俑者告上了衙门。最终,官府判定对方有错,为了恢复风水,用一块石板镇在井底,终于又引出了清澈如初的井水。据说,此井数百年来从不干涸,直到近年城市改造时才被填埋。

  隐姓百年 捐金改籍

  据《伍氏族谱》记载,伍宗德育有三子,分别名为仁、智、勇。当时正逢明末乱世,军籍、徭役不堪繁重,于是伍智和伍勇二人便更姓为“仵”,带领家眷逃到紫贝县(治所在今文昌文城)的马门、水北、清澜(一说为水棚、会同、清澜)等地。而伍仁这一支则仍居府城。

  由于长年战乱,伍氏后人在逃难途中也渐渐四散,甚至有许多人流徙到广东德庆等地藏身,但谁都没想到这一隐姓埋名竟是两百多年。清初,由于社会气候渐趋清平,散落各地的海南伍氏后人们思亲心切,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来恢复原有祖姓。而这一改籍行动的成功,还多亏了一位重情重义的伍氏族人。

  在《伍氏族谱》中记载:为了恢复百年前的祖姓,一位时任知府的“二房伯祖”主动向官府陈述详情,不惜捐金,恳请改回伍姓。于是流落定居在文昌等地的伍氏后人们才都得以恢复了本来的姓氏。可惜这位捐金改籍的“后巷二伯公”,并未留下姓名,八代孙伍仕卿满怀感激郑重叮嘱侄子伍衡文,将来续谱时一定要记录此事。

  然而,对于原本就不甚清晰的海南伍氏谱系而言,横亘在改姓和复姓之间的两百多年时光,无疑是一场漫长的灾难。

  三代铸谱 不辞劳苦

  伍光辰(1604-1679)是伍宗德的七代孙。这位自小失去双亲的老人十分重视家族传承,家境贫寒的他在崇祯八年曾买下土地专门用来安葬祖先。清顺治年间,面对“谢世者不可赎,远去者不思归”的家族境况,深感宗族沦落之痛的伍光辰要求儿子伍仕卿遍访各地,线索再渺茫也要重修海南伍氏族谱。

  作为海南伍氏的八代孙,秉持父命的伍仕卿(1657-1737)不辞劳苦地寻访了文昌复姓来归的一百多家族人和落户于广东德庆的四十多家族人,但对方都表示没有保存世代流传的族谱。眼看修谱不成,哀痛入骨的他感叹道:“嗟乎!谁无父子兄弟之亲,一本九族之伦?独不思世泽绵长而顾听其湮没不传已耶?我伍氏自福琼公于明初由莆田来琼山,……始祖坟在焉,而族谱失于桑沧。……其祸愈烈至我。”。终其一生,伍仕卿只收录到了海南伍氏家族五世至八世的简略记载,交侄子伍衡文。

  伍衡文,字平川,号乃斌,乙卯科武学,逝于乾隆巳亥年(1779),享寿六十七。族谱中载“其人慷慨为怀,颇有经济”。很早就深受伯父仕卿影响的伍衡文,决心要追寻海南伍氏源流,穷本溯源。但真正激励他的,却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雍正乙卯年(1735),伍衡文赴广东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考试,顺路去拜祭迁粤先祖伍氓宗祠。这位海外游子在祖居之地饥渴阅族谱,但读至“自闽迁越”这段历史时,不免遗憾地发现,“仍有阙焉”。

  此时,伍衡文还遇到了几位来自江西、广西、河南三地的伍氏后人。虽然彼此不属同支,但相谈甚欢。然而,当这几位族人将自己的迁徙世系说得滔滔不绝时,伍衡文才发现同为伍氏族人,别人“有庙记、有祭产、有族谱可稽”,自己却惭愧得什么也拿不出来,什么也说不清楚。他感叹道:“愧予生海外,远处山渺,虽未显达,宁仅卒其身而不能继其先、贻其后于万一耶?”于是,当时仅22岁的伍衡文回乡后便发动海南伍氏族人,创建祠宇以妥先灵,购置义田以供祭需、以给习读。至今在博养村的伍氏宗祠里,还保留着藏书阁、问字轩等习读之所。

  经多年酝酿,戍子年(1768)冬,年过半百的伍衡文正式开始对海南伍氏家族五世之前和八世之后的历史分别进行溯写和续修,他将复姓来归的各支也一一查清,“略记其端”。在《伍氏族谱》中,他还不忘叮嘱后人:“尔子子孙孙宜继继绳绳(指前后相承),补予之未逮焉。”

  百年族谱 莫失莫忘

  在海口市朱云路的一户伍姓人家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当年伍衡文修订的《伍氏族谱》。这本族谱以褐色牛皮纸和细麻绳装帧。书中内页共一百三十三页,但近半为空白页,应是修谱时为后人预留的。所有文字均为手写小楷,墨迹清晰。

  全书详述了中华伍氏及广东伍氏的源流。随后是海南伍氏家族的《续修族谱序》和《修谱序》,对于修谱的重要性做了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阐述,落款为“八代孙仕卿”。

  大概因为伍仕卿曾任龙门学训导的缘故,其上司、同僚、族侄等也纷纷为他撰文,追溯家学渊源。这几篇记述其父光辰公生平的《伍太翁、太君令德序》同样出现在了《伍氏族谱》中。

  但纵观全书关于海南伍氏源流的内容并不太多,只对光辰、仕卿、衡文等人记述颇为详细。自伍衡文之后,族谱中便不再有关于族人生平事迹的记述了,大多是寥寥几笔带过,大段空白,令人扼腕。

 

  自伍宗德明末来琼,于今已有四百年,海南伍氏传承近三十代人,分布在海口、文昌、万宁等许多地区。在海口市朱云路与大园路交叉处,伍宗德那块小小的墓葬依然矗立,而在文昌东郊邦塘村,伍宗德之妻卢氏的坟墓也静卧于椰林之中,仿佛永远思念着因战火而分离的丈夫和儿子们。

  斯人已逝,族谱尚存。翻开这部古老陈旧的历史,读着这些长长短短的轶事,便仿佛是在历史的墙上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族对自我血脉的强烈追寻,更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先祖渊源的深切追思。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14:04: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