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伍德强
-- 发布时间:2015/1/20 8:39:15
-- [转帖]伍铨萃公的精彩人生
博学多识成大家 应天顺人史留名
——伍铨萃公的精彩人生
一、《岭南伍氏合族总谱》首任主编
《岭南伍氏合族总谱》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阔,是伍氏家族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献,首任主编就是伍铨萃公。铨萃公任主编仅仅三年,因修谱工程浩繁,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后由伍瑶光公继任,接续编写,在民国30年(1941年)完成,在民国33年(1944年)印刷成书。铨萃公是岭南名人,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让伍氏后人知道他的历史功绩。 二、光绪年间二甲进士 伍铨萃(1863-1932),新会人,出身于富商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中了进士,名列二甲十二名(全国第15名),按惯例集中培训一年散馆后,授官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充广西副考官。宣统元年任朝廷派遣出洋留学生收掌官,并游历日本考察学务。最后担任地方官,官至湖北郧阳知府。民国期间,又因为精通医学,创办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铨萃公曾正式拜黄飞鸿为师,并送一副对联给师父,联曰“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中了进士后,黄飞鸿就用他这副对联的头尾三字作了跌打医馆的招牌“宝芝林”。铨萃公同期考中进士的陈伯陶,是广州陈家祠倡建人之一,在陈家祠兴建期间中了探花。同期二甲进士还有后来成了著名教育家的蔡元培(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录(节录)第一甲三名: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第二甲一百三十二名:惮毓嘉、张鹤龄、李云庆、周学铭、赵启霖、周景涛、宝熙、汪诒书、田智枚、屠寄、汤寿潜、伍铨萃…… 。
三、对国学大师陈垣的影响 铨萃公在翰林院做纂修国史官时,住在新会会馆(供新会人在京城经商旅居的地方,并作为新会学子入京考科举的旅馆与学习的场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7岁的新会学子陈垣,到北京参加会试,住在新会会馆。认识了同住会馆的翰林铨萃公。那年的试题是《冉求之艺,文之以礼》。陈垣放笔直书,信心十足。考完后回到会馆,将所做的文章情形,原原本本地说与铨萃公听。铨萃公认为他的文章虽好,但不合八股规范。九月初九日发榜,果未考中。陈垣懊恼离京,南返广东。回家乡后,陈垣发愤要把八股文作好。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八股文大有长进,可惜科举却取消了。晚年陈垣回忆起跟铨萃公的交往,说:“可惜了伍铨萃公教我作文方法,白白糟蹋了两年的时间,但也从中得到了一些读书治学的方法。”后来,陈垣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被毛泽东誉为“国宝”。 四、任宪政编查馆统计局副科员 “宪政编查馆”,清末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中的一个官方临时研究机构。1905年,清政府设置考察政治馆,1907年8月朝廷决定仿行立宪,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由军机处王大臣督饬,设提调二员综理馆中一切事宜。设编制局、设计局、官报局,译书处、图书处、总务处。宪政编查馆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各国宪法,研究国情,办理有关宪政的折件,初步拟定有关法规。1911年5月清朝取消军机处并设置内阁时,宪政编查馆改名法制院,隶属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兼充宪政编查馆大臣。“宪政编查馆”主要职官:……统计局局长:沈林一;副局长:钱承鋕;正科员:延鸿、林启、陈毅;副科员: 文斌、吴振麟、卢静远、张国淦、夏道炳、刘泽熙、顾鳌、王建祖、嵇芩孙、陆梦熊、张鸿藻、钱应清、林蔚章,伍铨萃、林世焘、邵福瀛…… 。 五、“辛亥反正”立奇功 在宪政编查馆任职不久,铨萃公调任湖北郧阳知府(大约相当于现在地区级市长),管辖数县。正是铨萃公任郧阳知府期间,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变,从而也让铨萃公成为历史记载的人物。历史记载如下:
1911年农历8月19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湖广总督瑞征和驻襄阳安襄荆郧兵备道喜源先后电郧阳知府伍铨萃,要求严密封锁消息,严防革命党人滋事。当时驻防郧阳的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九标三营左队,该部革命党人甚多。为防止革命党人滋事,郧阳知府伍铨萃与该营营带张楚材密商,将军队分散
驻防。前队由庞成功率领开往竹山,左队由督队官凡之淦率领开往房县。数日后,张楚材又接喜源密电,将后队一、三两排由排长陈得元、马良驹率领赴保康,自带后队抵襄留守。留驻郧阳的新军只有一个排,由代队官沈权、代理排长康代瀛率领。不久,武昌起义消息被革命党人得知,沈、康密谋反正。农历9月24日,郧阳知府伍铨萃在沈、康胁迫下反正,并派员前往各县联络。农历10月6日,房县在二十九标三营党人代表樊精纯领导下反正。这天,全县官、军、绅、商、学各界代表集聚一起,签字画押,城内悬挂白旗,以示反正。反正后官制如旧,知县仍由杨光德充任,县团练统编为新军,负责地方治安,全县秩序良好。这
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辛亥反正。
“辛亥反正”的意义,在于铨萃公顺应历史潮流,从史书中“全县秩序良好”一句知道,铨萃公的决定,让最少人流血牺牲而获得革命成功,保存了无数家庭。 六、岭南国学领袖之一 铨萃公在辛亥反正后,仍任该地区地方首长。但当时是政局动荡的年代,他认为自己是清朝遗老,不适应当时的官场争斗,不久后辞职。辞职后,铨萃公与一部分广东籍的前清翰林隐居香港。与澳门的陈伯陶、金芝轩、黄浩、桂玷、张学华、吴道镕、汪兆镛、区大典、区大原、朱汝珍等交往。这批遗老学术精深,寓居期间著书授徒,还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地方志及乡邦文献,就是现时所见的民国版广东各地的《县志》、《续县志》,使广东文献典籍得以保存,这也是清后期广东学术发展所得的成果之一。后来,铨萃公回到广州,因为是前朝翰林公,在国学界具有影响力,又曾是黄飞鸿的徒弟,本身医术精湛。故在民国13年(1924年)与人创办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首任校长。后来辞职,致力于国学的研究,成为当时岭南为数不多的著名国学大家,也是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拍卖价数以万计。铨萃公对伍氏家族最重要的功绩,先是主编《广东伍氏阖族总谱不分卷》(民国),该书由伍铨萃、伍勋蕃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一册。再是任职于岭南伍氏族谱总编局,任《岭南伍氏合族总谱》主编,编修期间,因操劳过度,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逝世,享年69岁。铨萃公的传世著作有《北游日记》、《玉雁楼笔记》等。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1947年停办。早几天,达叔(伍焕达)来找我聊天,探讨世总会编修《中华伍氏总族谱》之事,由于铨萃
公是达叔的叔公,是必定提及的,达叔说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1950年代复办,如今成为广州医学院的一部分,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广州1924年伍铨萃等1947年停办。 七、天性孝义 翰林公铨萃公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依十三行经营生意,为人急公好义,慷慨豪爽。故老相传,某商人曾借铨萃公父亲银元3000元,可惜时乖运蹇,血本无归。仓皇归家后不敢见人。铨萃公的父亲听说了这事,到他家探望,并鼓励他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垂头丧气,要重新振作,并主动再借此公银元7000元,期许他东山再起。后来此公果然奋发,生意好转,财源广进。此公并非以为这是天官赐福,而是伍公的大力襄助,故此后来倍加报偿铨萃公父亲。铨萃公传承了父亲的优良家教,孝敬父母;急公好义,这点从“辛亥反正”可以看出;助人为乐,从教导陈垣的事情可以看出来。铨萃公中进士的当年,父亲身故,铨萃公向朝廷请假守孝三年,恪守人子之礼,自不必说。但铨萃公的生母是偏房,按照旧社会例规,偏房身故,寿棺不能从大门抬出,既然是偏房就出偏门。但铨萃公生母的寿棺偏偏从正门抬出去了。——这得要看翰林公是如何变通了。话说翰林公生母身故后,族人长者纷纷可惜,说老人家生了个翰林儿子,却要从偏门出门。既然是千百年的老规矩,翰林公也不能破坏,但他自有机智。他问:“要是我自己被抬出去,应该走哪道门?”长者族人都道应该走正门。翰林公说:“那好,我躺在母亲的寿棺上面,大家将我们母子抬出去好了。”说完就躺到了母亲的棺盖上去。就这样,翰林公的生母最后一次出门,终于争到了出大正门的资格。 这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成为了铨萃公孝敬母亲的典故。
(资料搜集整理:伍坚伟、伍健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