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族谱编修监利族谱 → 伍氏先祖封地事迹考


  共有87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伍氏先祖封地事迹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0 积分:2832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伍氏先祖封地事迹考  发帖心情 Post By:2019/4/15 8:29:43 [只看该作者]

伍氏先祖封地事迹考

伍氏家族源于春秋楚国,可考者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史料的缺失,伍氏家族的传承、先祖事迹的发生地甚至始封地,都成了历史之谜。
  2009年据媒体报道,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伍颖,湖北荆楚伍氏宗族理事会伍峰等人组成伍子胥故里考察组,专程赴湖北监利县进行考察,确认该县黄歇口镇伍场村就是伍子胥故里。 
  这一结论的得出,只以当地传说和后世族谱及伪造的“遗址”为依据,缺乏历史地理学基础,实在武断。伍子胥投奔吴国,带领吴国军队攻陷楚国都城郢都,在吴为功臣,在楚则是罪人。楚昭王复国,除了无力报复吴国外,所有当年参与攻楚的国家都遭报复,伍子胥作为楚国的叛徒,即使有后人在,也会被株连灭族,怎么可能有后人留在楚国?修谱之风大兴于唐代,关于本家族的来历,许多是捕风捉影、攀附名人,唐以后的谱记很难作为凭据。最重要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监利县还在云梦泽的水中(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黄歇口镇在监利县北,更在云梦泽的深水区。
  2015年7月5日至6日,伍氏宗亲会在安徽阜阳举行。笔者应邀参加了前期座谈会、伍奢冢庙(在利辛县)奠基仪式和伍明镇考察。座谈会上巧遇伍颖教授,他向笔者证实了他和吴恩培教授并没有确认湖北监利就是伍子胥的故里,是媒体报道有误。“正因如此,这次活动才被安排到阜阳。”
  其实,春秋时代楚国的历史资料较为齐全,近现代以来出土和发现的青铜宝器和简帛文字且可弥补史料之不足。这对我们考证春秋伍氏家族的脉络,订正伍氏先祖的史实,具有决定性的助益。下面,笔者就将近年来对伍氏先祖的研究作一番梳理,力图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伍氏家族。
  伍氏始封祖伍参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发生了晋楚两国争霸的?之战。
  此战之前,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郑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只能采取“墙头草,两面倒”的策略,晋国来了就倒向晋,楚国来了就加盟楚。
  公元前598年,楚国主盟,在辰陵(一作夷陵,或说在今河南淮阳。乾隆《颍州府志》说在颍上六十铺,旧名夷陵,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阜阳县志续编》写作“彝陵”。六十铺是楚国之地,可信)约请陈、郑两国前来会盟。但此后郑国并没有遵守盟约,而是主动向晋求和,这让楚国非常恼火。公元前597年3月,楚庄王亲率大军进攻郑国,包围了3个月,攻进国都,郑襄公率众投降。由于认罪态度较好,楚庄王下令退兵30里,接受郑降。
  就在楚国围攻郑国之际,晋国出动中、上、下三军支援郑国。晋军来到黄河边,听到郑国与楚国和谈的消息,中军主帅荀林父想要退兵,但中军副帅先?e坚决反对撤军,并且带着自己的部队渡过了黄河。先?e是老将,荀林父则刚接手主帅,威望未立,见先?e一意孤行,只能硬着头皮指挥大军全部渡河。
  楚国大军已经到了?I(河南郑州市北),楚庄王本打算饮马黄河,向晋国炫耀一下武力就撤军,一听说晋军渡河,不愿与晋军交锋,就下令回军。已经退到现在的郑州南边时,庄王的近臣伍参却坚持要和晋军打一仗。他向庄王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指出晋军统帅没有威望,中军副帅不服管束,三军将领各自为政,打起来一定会吃败仗。当时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等大多数楚国将士都害怕晋国。只有伍参看透了敌人的弱点,逼楚庄王做出正确选择。楚庄王接受了伍参的意见,统一全军思想,调转马头,继续北上。之后楚庄王仍打算和谈,晋军主帅也答应了。但晋军中几个军帅却私自前往楚军阵营挑战,仓促之间两军“擦枪走火”,一场大战就此展开。楚庄王亲率左军追逐前来挑战的晋军将领,恰逢晋军派人来接应。楚将潘党望见敌军阵地上扬起的尘土,急忙派人回营报告:“晋军至矣!”楚军怕庄王有闪失,全员出动,直逼晋军阵地,势如排山倒海。晋军主帅慌乱之中全无计策,只是命人击鼓大喊,先渡河者有赏!于是晋军争先抢船渡河逃跑。入夜,楚军进驻?(河南郑州西北)。这就是春秋史上奠定楚国霸权的“?之战”。
  ?之战后,伍参因功封于伍,在今阜阳市颍泉区伍名镇。这里在楚成王时代就已经被楚国纳入版图。公元前639年,也就是在?之战前42年,齐孝公、楚成王、宋襄公在鹿上会盟,地点就在今阜南县公桥乡阮城集。楚成王是楚庄王的祖父,说明楚国早就侵入本地,不仅夺取了胡国(今阜阳市颍泉区白庙集)周边的大片土地,而且把胡国变成了它的附庸国。所以,楚庄王把伍参封到这里。根据《左传》的记载,?之战时孙叔敖是“沈尹”,封地在今临泉县古城子(旧县城西6里,今已为城区);而伍参在?之战前只是“嬖人”,说明没有封地。所以,伍参受封于“伍”,只能是在?之战以后。因此,他是伍氏的始封祖。
  伍举加封于椒 
  伍参受封于伍以后,他的儿子伍举袭封。
  公元前547年,伍举的岳父王子牟因犯法而逃亡。楚国大臣都说,是伍举送走了王子牟,要求治他的罪。楚国的法律有株连之罪,伍举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郑国,准备下一步逃往晋国。他的好友、蔡国太师的儿子声子出使晋国,在郑国郊外遇见了伍举。伍举说出了他的打算。声子出使回来后面见楚令尹子木,指出:楚国刑罚严酷,株连无辜,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出现“楚才晋用”现象。并说伍举因岳父得罪已逃到晋国,听说晋国人将给他封地,赋予其和晋国上大夫同等待遇,可能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子木听后,感到事情的严重,急忙告诉楚康王,给伍举增加封地,派他的儿子伍鸣接他回国。伍举增加的封地在椒(今阜南县焦陂镇。《新唐书?地理志》作“椒陂塘”,明正德《颍州志》作“椒陂镇”),所以伍举又称“椒举”,伍鸣又叫“椒鸣”。伍和椒都在今阜阳附近。
  伍举既不是王室近亲,也没有战功就直接加封,这在楚国是首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也属罕见。
  楚平王冤杀伍奢、伍尚 
  楚国在灵王时代(公元前540~前529),迁都乾溪(今利辛县张村镇),并修筑章华台,建了王宫。这里北接中原、东镇勾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此时,楚灵王伐徐、伐吴,灭陈、灭蔡,大会诸侯,东征西讨,盛极一时,是楚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候。楚灵王虽然使楚国成为当时的一号强国,但他暴虐无道,无休止地在外征战,最终于公元前529年被国内的野心家发动政变所推翻,自杀在逃往郑国的路上。参与政变的王子弃疾最终夺得了王位,改名熊居,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为王子时,封在蔡,生下儿子芈建。楚平王即位后立芈建为太子(史称太子建),并以伍举的儿子伍奢为师,宠臣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心术不正,但平王对他言听计从。费无极知道太子建和伍奢都不喜欢他,就想挑拨平王和太子的关系。他先是建议平王为太子建娶亲。于是公元前523年,楚平王派费无极向秦国求亲,并接回新娘秦赢。费无极接回新娘后并没有直接带到楚王宫,而是让新娘停在梳妆(今颍州西湖东有地名梳妆,传为秦赢停驾梳妆的地方),自己回章华宫见了平王。见到平王后,费无极极力夸赞秦赢的美貌,劝平王自娶秦赢。楚平王便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之后,楚平王便废了太子建的母亲,立秦赢为后。但见到儿子,平王难免尴尬。费无极抓住这个心理,劝平王大力扩建城父(今亳州城父镇),让太子驻扎在那联络北方。费无极此话正合平王心意,于是平王便命太子建和伍奢迁往城父。城父和伍奢的封邑(伍名镇)相距不远,让伍奢照顾太子建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这却是费无极包藏祸心的主意。 
  第二年春天,费无极向平王诬告太子建和伍奢将以方城之外(今南阳以东、以北地区)谋叛。楚平王找来伍奢,问他太子谋反可是真的。伍奢对他说,大王犯一次错误也就算了,为何还会听信这样的谗言?这话戳中了平王的隐痛处,他立刻把伍奢抓了起来,并下令城父的司马奋扬杀死太子建。谁知奋扬却放走了太子。
  费无极告诉平王,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员)都很有才,如果让他们逃到吴国,一定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建议以赦免其父的名义召他们回来,趁机一网打尽。楚平王听了费无极的话,让人召伍奢两个儿子回来。 
  当时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已经受封于棠,为棠君。棠邑不知何地,似是今河南舞阳县东之棠?G。伍尚听到父亲被抓的消息后,决定自己回去,而让弟弟伍员到吴国去,以图日后为父兄报仇。楚平王和费无极抓不住伍子胥,就把伍奢和伍尚都杀害了。   
 子胥奔吴故事考伪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投奔吴国。
  伍子胥投奔吴国的过程,被后世演义出许多曲折复杂的传说故事。但这些传说故事最早发源于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由于吴人对今皖北一带情况不十分了解,所以这些传说常是东西阴差阳错,经不起推敲。
  先说伍子胥过昭关,都说在长江边上,而且因关卡盘查严密,致使伍子胥一夜之间急白了头。但据清华简《系年》和《左传》的记载,伍子胥是从这里直接逃亡到吴国。当时寿县以东、淮河以南基本上都被吴人占领,从这一带去吴国,只须渡过淮河就到,怎会摸到长江边上呢?尽管平王在伍子胥出逃的前一年收复了州来(今凤台),但是向东就是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依然属于吴国,他只要向东走,再过淮河,就进入吴国地盘,又何必提心吊胆从楚国境内到长江边上呢?至于传说中伍子胥过的江,很可能是今阜阳的乌江,在颍东区与利辛县的交界处,即《水经注?颍水》所说的“江陂”,是颍水的支流。因为乌江非常小,很少有人知道,所以伍子胥过的“江”就讹传成长江了。而故事中的这个关口很可能就在颍东区的口孜、杨楼等地。
  传说伍子胥渡江以后,向一个浣纱女子乞讨,然后嘱咐女子不要泄露其行踪,女子见他不相信自己,决然自杀。明万历《太和县志》则以为自杀的浣纱女绝不可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是伍子胥的未婚妻冯氏,在今太和县境。古人为了纪念她,还在太和为她建有庙宇,名浣纱女庙。《太和县志》中说:“浣纱女庙在县西门外……女冯氏,县之河西人,或以女为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以事迹考之,为太和人无疑也……盖子胥,颍之乾溪人,去太和不四十里。方其自楚而奔,取道必由太和,而女故遇之……若以女为仪真人,素与子胥不相识矣,其肯轻为之死哉!以此视之,女为太和人无疑也。”这段文字不无道理。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伍子胥外逃时曾经遇见自己的好友申包胥。结合这两处记载,伍子胥出逃之前应该是在其兄棠君尚(伍尚)处,之后才能在逃亡路上遇见好友、楚国大夫申包胥,并且在今太和县城西遇见他的未婚妻冯氏。
  还有伍子胥到吴国无法生存,只能靠乞讨为生的说法,更是不靠谱。春秋时期,招降纳叛、吸收敌国人才是各国的通例。据《左传》记载,当时对前来投奔的他国官员,没有犯罪的,都降一级使用。伍子胥的父亲被诬谋反,其子受株连,不是本人的罪,他只要逃到吴国境内,找到官府,都会安排食宿,不可能露宿街头,乞讨度日。而且到了吴王那里,必定安排官职。《左传》记伍员在吴国任行人(外交部长),清华简《系年》则说“伍员为吴太宰”。 
   被遗忘的伍鸣
  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著作《左传》《国语》,在介绍了楚令尹子木派伍鸣把伍举接回楚国后,就再也没有伍鸣的一点信息。好在清华简《系年》,为我们提供了相关内容。 
  历来的文献和传说中,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费无极诬陷杀害后,只有次子伍子胥逃了出来,历尽艰辛为父兄复仇。而据《系年》,和伍子胥一同逃难的还有“伍之鸡”。《系年》原文为:“景平王即位,少师无极谗连尹奢(即伍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这里的“其子伍员与伍之鸡”,既可理解为“伍奢的二儿子伍员与另一个儿子伍之鸡”,也可理解为“伍奢的儿子伍员和伍邑名叫鸡的人”。根据古文的习惯和伍鸣名字的含义,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古人有名有字,而且名和字都有一定关系。伍鸣的“鸣”,是鸡的本领、天性,所以伍鸣应该就是这里的“伍之鸡”,即伍员的大伯、伍奢的哥哥、把伍举从晋国接回来的伍鸣。伍奢、伍尚被诬“谋反”,在楚国是株连全族的重罪。伍鸣不想被株连,只能逃走。但他后来的地位比伍员低,所以逃往吴国的记载是先说伍员后说他。
  《系年》记载的这个“伍之鸡”,不仅提供了文献中伍鸣的下落,而且破解了一场经典战役的谜团,还原了中国最早的水战范例。 
  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吴人进攻州来,楚国令尹?e越率领楚国和胡、沈、陈、蔡、许、顿等几个小国的军队救援州来,和吴人在钟离相遇。此时?e越突然病故,楚军士气大受打击。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分析敌情后认为应该先打击参战的胡、沈、陈国的军队,他们一乱,楚军必败。七月二十九日,吴楚“战于鸡父”,吴人先用3000罪人攻击3个小国的军队。由于这些罪人没有战斗力,很快就被打败,3小国的将士都去抢抓俘虏,罪犯们慌忙逃命,战场上一片混乱。吴军趁势出击,3小国败下阵来,胡、沈的君主和陈国的将领都被杀。吴国又放掉3小国的俘虏,让他们跑到另外3国阵营,大喊:我们的君主死了!另外3国也混乱起来。吴军跟在后面掩击,这3国军队开始逃跑,楚军也跟着逃跑,随即全军溃败。这场战役由于是“战于鸡父”,所以史称“鸡父之战”。《左传》对此战记载详细而生动,但其中的“战于鸡父”却成了千古之谜。 
  《左传》原文是:“戊辰晦,战于鸡父。”这里的“鸡父”显然是地名。所以杜预注:“鸡父,楚地,安丰县南有鸡备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载:“西晋(杜预生活的时代)之安丰县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则鸡父又在其南。”《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据此说鸡父“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但是,如果吴军在钟离抵御楚军,这个所谓的鸡父距钟离直线距离超过200公里,当时至少要跑20天才能到达,吴军怎么可能推进如此神速?
  好在清华简《系年》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千古谜团。《系年》第15节记:“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原来所谓的“战于鸡父”竟然是伍鸣(即伍鸡)带领吴国军队围攻州来,挖了一条长沟,打败了楚军联盟。此战因此称为“鸡父之??”。??,是指从主河道流出又流回主河道的岔道,“鸡父之??”就是鸡父在州来周围挖出的、引淮河水绕城一周又导入淮河的长沟。吴军擅长水战,这次是凭借水势攻进州来,打败楚军的,并不是在安丰县南的山沟里展开的大决战。“鸡父”中“鸡”就是“伍之鸡”的名,“父”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犹如后世称“公”。伍鸣逃往吴国的时候已经进入老年,他设计打败了楚军,吴国人尊敬他,所以称他为“鸡父”。因此,鸡父是人名而不是地名,《左传》一开始就弄错了。有意思的是,鸡父的“父”,《谷梁传》作“甫”,是男子美称的标准用字。可是古往今来,研究者被“战于鸡父”所误导,一直以为鸡父是地名,根本没有注意到鸡父为什么又写成“鸡甫”。鸡父既然是对伍鸡的尊称,那么这场战事的正确名称应该用《系年》的说法,叫“鸡父之??”。
  鸡父之??不但是吴国的崛起之战,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水战,比智襄子决汾水淹晋阳(公元前454年)早了60多年。  
  子胥帮公子光夺取王位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首先晋见吴国掌握实权的公子光,这就使他成了公子光的人。据清华简《系年》,伍子胥在吴国的第一个职务是太宰(管理王室内部事务、备顾问的小官),太宰亲近国王,位虽不高而权重,这是符合伍子胥身份的,因为他在楚国没有什么职务,只是父亲有封地、有官职,他是理所当然的贵族,而且是吴国急需的人才,所以先给他安排一个低级而有实权的职务。伍子胥刚站住脚,就想鼓动吴王僚攻打楚国,却被公子光否决了。这让伍子胥感到非常纳闷。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其中的缘由。  
  原来,公子光的爷爷吴王寿梦有4个儿子,依次是诸樊、余祭、夷末(《史记》作“余?t”)、季札。寿梦见季札非常优秀,想让他接班,季札不答应。于是寿梦就让长子诸樊摄政。寿梦死,诸樊让国于季札,季札不答应,诸樊只好即位,但他立下规矩:兄终弟及,一定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后来直到夷末死,大家都让季札为王,季札还是不肯。于是吴国人就立了夷末的儿子僚为王,史称吴王僚。伍子胥投靠的公子光,是老大诸樊的儿子。他心中很不平:先王诸樊安排兄终弟及的本意,是想传位给季札。季札既然不干,那就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僚凭什么当王?于是,就暗中聚集一些敢死之士,准备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伍子胥知道这些情况后,决定帮助公子光。他打听到吴王僚喜欢吃鱼,就找到一名擅长做鱼的勇士?H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到郊外种地去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楚国为王位继承问题争执不休。吴王僚认为楚国此时是最软弱的时候,就派自己的两个亲弟弟出兵伐楚,派季扎出使中原各国。他的安排使自己完全孤立,给公子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公元前515年夏历四月,公子光与?H设诸合谋,利用宴请王僚的机会刺杀了王僚,夺取王位。公子光登上王位,改名阖闾,封伍子胥为行人,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此时,有两个重要人物也来到了吴国:伯??和孙武。伯??祖上是晋国贵族,受诬陷被害,其祖父伯州犁逃到楚国,后伯州犁的儿子、伯??的父亲?S宛又被楚国令尹囊瓦冤杀,伯??为避祸又逃到了吴国,吴王阖闾让他担任太宰。孙武是齐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在齐国不受重用,就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见到阖闾,献上所著兵书13篇(史称《孙子兵法》),深受吴王赏识,被聘为军师。
  吴王阖闾告诉伍子胥,以前伍子胥说要起兵伐楚他反对,是因为怕王僚会让他去,而且如果成功,只会巩固王僚的地位。现在王僚已死,可以出兵伐楚了。伍子胥建议,把军队分成三部分,分别出击:我们出动一支军队,楚军就会全部出动,他们来,我们就撤;他们走,我们就打,这样楚军就会被拖垮在路上。我们多次袭扰,多方迷惑他们,等楚军累垮以后,我们三军齐出,一定会取得重大胜利。吴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楚国从此陷入战争的泥潭。
  灭楚之战
  就在吴国君臣合力、上下一心准备伐楚的时候,楚国君臣却在合力败坏自己的国家。原来,楚平王死后,昭王即位,把国都迁到美郢(今安徽金寨县梅山镇),后又迁到鄂郢(今湖北鄂州)。由于不断被吴国攻击,所以楚昭王不得不反复迁都。掌握国家大政的令尹囊瓦(字子常)是个贪财之徒。在他的操控下,楚国逐步走了下坡路,各附庸国诸侯离心离德,国力开始下降。 
  公元前506年秋,吴国行人伍子胥来到蔡国,约蔡昭侯共同伐楚。蔡昭侯因之前向楚国进贡时被楚令尹囊瓦勒索不成而软禁3年,对楚国心怀怨恨,后请求晋国伐楚未成。对于伍子胥共同伐楚这一提议,蔡昭侯自然是求之不得。
  这年冬,吴、蔡向楚国发动总攻。参与伐楚的,除了也曾被囊瓦勒索的唐国外,还有屡受楚国欺侮的陈国和胡国(《左传》中陈、胡都没有参加灭楚,是漏记了)。这5国并没有组成联军统一行动,而是各有分工:吴军为主,蔡、唐配合,打击楚军主力;胡、陈二国则夺取各自周边的失地。此时楚国的都城又迁回郢都,吴国大军很快就突破今皖中的大片地带,跨越大别山,进入到今湖北地区。吴军把战船停泊在淮河口,从东边与楚军隔汉水布阵。楚国囊瓦指挥楚军渡过汉水列阵,与吴军打了3仗。吴军虽连战连退,却拼命战斗,在气势上渐渐压倒楚军。后吴楚两军再次在柏举对阵,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不等吴王命令,带领自己的部属5000人,对囊瓦的中军突然发起袭击,楚军大乱。阖闾见状,便指挥吴国大军乘胜追击,大败楚军。囊瓦丢下军队,只身逃往郑国。吴军再接再厉,渡过汉水,连败楚军,一口气攻下郢都。楚昭王只带了少数亲信随从仓皇出逃,楚国首都沦陷。 
   吴军进入郢都后,争先恐后地按等级、职位抢占楚国王公大臣们的宫室,瓜分起他们的财富和妻妾来。因分赃不均,刚取得胜利的吴军随即陷于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就在这时,吴国后院突然起火:它南边的邻居越国,趁吴国主力远征、国内空虚之际,起兵侵入了吴国。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随即撤走。
  当年伍子胥从楚国出逃的时候,在半路上遇见了申包胥。他把家族蒙冤的事告诉申包胥,并且告诉他,将来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拘于友情,不能劝阻他,只是告诉伍子胥,你按照你的意思办吧。你能灭掉楚国,我一定能复兴它。
  在楚国处于最危难的关头,申包胥想到只有秦国能够帮助楚国复国,于是跋山涉水跑到秦国,向秦孝公求援。秦孝公认为楚国路程遥远,能否战胜吴军也没把握,而且代价太大,所以一开始还在犹豫。申包胥在绝望之下,靠着秦国的宫墙痛哭,一直哭了7天,其间滴水未进。终于感动了秦孝公,同意出兵驱吴、助楚复国。之后,秦国出动500辆战车深入楚境,先打败了夫概王,然后连续4次大战,吴军全面溃败,退回吴国。阖闾回国后发现,夫概王竟提前回国,并自立为王。阖闾大怒,率军攻打夫概王。夫概王战败,又投奔楚国去了。楚国不计前嫌,封夫概王于棠?G,就是伍子胥的哥哥伍尚的封地。
  吴国灭楚之战最终由于自己内部的分裂和越国、秦国的出兵而功亏一篑。但这次战役给楚国以沉重打击。在这以后,伍子胥在吴国的威望达到顶峰。但是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夫差不顾伍子胥再三劝告,在已经彻底打败越国的情况下,放虎归山,让越王勾践复国,并且“赐死”忠臣伍子胥,挥兵争霸中原。结果被越国乘虚而入,攻进国都。此后越人连败吴师,最终灭掉吴国。几代人磨砺以须、辛勤创下的家业,被夫差瞬间荡尽。伍子胥和夫差的际遇,千百年来让人喟叹不已。
  回顾春秋时代伍氏家族的历史,可以发现伍氏家族非常具有军事天才:伍参可说是?之战的灵魂,高级指挥员;伍鸣则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水克敌的战争范例――鸡父之??;伍子胥更是了不起,他基于对楚国的深入观察和透彻了解,提出起决定作用的灭楚之计,帮助吴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灭掉了疆域广阔、富饶强大的楚国,可谓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天才军事家。

    [作者系阜阳市档案局原副局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