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ww.wu-zupu.com/

伍氏源流、伍氏族谱、为伍氏人提供寻根帮助。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山东巨野伍氏家谱的谱序

1楼
伍明凡 发表于:2013/4/1 7:59:39

山东巨野伍氏家谱的谱序

物亲天。人亲祖。本也。本之为道。前有所始后有所继。递绵延而无穷。故君子务敦也。本也。倘本不能敦。恐相继既久而代远年淹。欲追其原来 则茫乎莫从。乃有一脉相传而视为漠然。至子孙名犯祖讳。宗亲等于路人。弃同宗而不顾。联他族以为欢者。何为也。揆厥所由要。皆族之无谱。日远日疏。无以联之故。至此耳。夫祖原一人。其后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支分派衍而莫可纪忆。究之子孙之身何。非祖宗之肢体所分也。庸可忽乎哉。
      吾是以修谱明宗派以联属之。但
族谱失于甲申之变。世系远而难考。将如之奈何。虽然嘗闻始祖讳仲何。至高祖昆弟长讳通次连次达。又不俱知名。吾父任宁陵县时。有广东解元名瑞隆者。为河南监司。同官中州。各叙支派。瑞隆乃达之曾孙也。吾父因家谱共集一册。以传不朽。不意至途遇兵变而失之。故我济题名坊正统辛酉孝廉名宣者。庠生名勉者。名大壮者。亦莫详为何代祖。吾父于是日夜忧思。废寝忘餐。偶一想起即食不下咽。懊恨欲死。
         试思修谱之事尚复谁委。吾故勉强任之。犹忆吾父每云
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太祖定鼎。以济遭田丰之乱有土无人。迁仲何祖于此地城南郑村。祖塋其始基也。盖三百年于茲矣。以后族人星居散处。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吾为是梦寐不宁。饮食不安。
        问族长咨。老亲检遗搜藏。忽获一纸。见有三大肢。恍若祖父之相临也。不胜忻跃。遂将
在城一股高祖讳通。司家庄一股。大流店一股。编辑为例。敬画为图纂修为传。彚成一帖。俾我族人。睹斯谱也。某为某肢之宗。某为某肢之派。瞭然在目。晓然于心。知世德之不可忘。宗派之不可乱。情谊之不可疏。祖讳之不可犯。庶庶一本之谊明而无漠然。于亲党之弊。或也可为敬宗睦族之一助云。
     康熙十九年季春二十五日  九代孙性粹顿首   谨识 


谱序内容提要
一、第一段写家谱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第二段写:1、是第一部家谱丢失的时间是甲申年【1644年】。
                         2、是家谱丢失的原因是甲申之变。
                         3、是第一部家谱的修谱时间是瑞隆在河南“任大梁兵备道”时,崇祯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641年----1644年】。
三、第三段写始迁祖名字叫仲何,山西洪洞县人,因明太祖定鼎,迁移济宁城南郑村。【明洪武年间】。
四、第四段写作者从族长处得一简帖,重新编撰出家谱。
五、最后写性粹重新整理完成家谱的时间是康熙十九年季春二十五日【1680年】,作者为九代孙性粹。



重修伍氏家谱序(1892年冬)
     蓋闻有为者必赖有守善成者。尤须善继。恭维我族谱自养虚公失於兵变。西崖公承先志而修之。迄今近二百年矣。其间。族伯虔公再修亦仅成一帖。未嘗增益。后虔公去世。再从堂伯冠伦公恐无人珍视。致有疏虞。因敬存於家焉。至咸丰甲寅。皖逆突至。辛酉岁。南匪不时压境。冠伦公念宗祧重大。抱谱而逃者。三置于室壁者。再迨安居。
     山寨暴於秋阳。蓉嬉戏於侧。因以视。備述颠末。且言平定时即当急修。简脱章残。已不完全。公欲修谱之志终未逮焉。族叔祖学泰公立意修辑。第集稿本而未成。卷轴旧谱因存於其家者数年。又存於者十余年。编绝蠹食者更可知矣。噫。宗谱为世系所关。一卷犹多。残缺岂不危哉。
     因约同族人商。诸族叔士怡。族兄云亭允修。族弟万科殿珍已均有此意。族人无不欢欣。于是按丁输资。计地纳财。共勷是举。思修谱之事责不容辞。實未愔其法。竊憶星翁王老夫子嘗言。其族谱法本欧阳。心甚仰之。而未得一览。因於未事之先。取王氏谱往复披阅。其法与我家旧谱相仿而详明过之。其间大宗小宗秩然不紊。过房承祧判然攸分。间有先世名字子孙不复记忆者。即以讳失传书之。昭穆亦烺烺其可辨。与族兄允修寻支觅派。依法编序。
    始祖下失传三世。派衍三支。昭穆亦不失其伦焉。但先世容有一派骤绝数支。数支俱绝一时。甚至上代颇興不数传而递止。下代无着求先绪而不得者。此或子孙在外因以失传。抑或谱牒摧残因以无考。亦未可知。以故济兖之间有伍姓。不列是谱者。不敢谓非我族人也。然亦无可知。
    何兹因旧谱并集四部。前以昭宗支之序。后可无遗失之忧。非谓有裨於族谱。亦聊以尽尊祖敬宗收族之意。云尔后之子孙。能守是谱而善继之是即予所厚望也夫。
    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仲冬十六代孙镜蓉熏沐敬誌


    内容提要
 一、性粹公修谱已过了近二百年了,几经坏损,经十五世冠伦所藏,方得保存。
 二、冠伦公把家谱交于镜蓉,并嘱咐当急修之。这时家谱几经曲折,已经简脱章残,犹多残缺,已不完全,已甚危。
 三、镜蓉约族人共商修谱。并仿效王氏家谱,改用欧式,寻支觅派,依法编序。
 四、强调:不列是谱者有四种原因。
   “第一,但先世容有一派骤绝。数支俱绝一时。
     第二,上代颇興不数传而递止。下代无着求先绪而不得者。
     第三,此或子孙在外因以失传。
     第四,抑或谱牒摧残因以无考。亦未可知。”
   由于这些原因,以故济兖之间有伍姓。不列是谱者。不敢谓非我族人也。然亦无可知。
 五、家谱并集四部,景村、镜蓉、前柳园、龙固各存一份。
 六、参与修谱者有:15世士怡、16世云亭、允修、万科、殿珍。
 七、谱成时间是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仲冬,即1892年冬。



              伍氏重修谱序【三修】(1931年.)

   自古国必有史。家必有谱。谱也者。所以明世系辨宗派。使之相继而不紊。恭维我族谱自养虚公以后。业经助、诸公相继重修。恐耄耋既逝。稚幼无闻。或有时询及身居何世。则曰。不知族属谁。亲则茫然莫辨。中间失传之弊不免而生。揆厥所由。此皆不能相继。重修之故耳。
   余亦甚懼焉。自清光绪壬辰冬。先人奋志续修。迄今蓋数十年矣。始祖以下三世失传。旧谱详明。不复相赘。当此时。余年尚幼。不知谱之所关甚大。自此以后。先人临终嘱余曰。家之有谱。人之本也。不可不致意焉。余不敢忘。因而约诸族众商。
    诸族叔殿珍与族侄振全、振奎。一闻是言。莫不傾心而竭志焉。于是。凡守本支者则统之。嗣承者则续之。有移居他乡者书之於地。有迁居异乡者。则笔之以名。即数传而后。使之观是谱者。一皆昭然於心。瞭然於目也。后之子孙有存是志者。亦即余之所厚望也夫。
   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仲春十七代孙文山登愍谨誌

  内容提要
  一、重修家谱的缘由。
  二、文山奋志修谱的原因。
  三、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家谱修成。并增添“移居他乡”和“迁居异乡者”的地址。
  四、谱成时间是: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仲春  即1931年.
 
 伍氏重修族谱序【三修】(1931年)
     详阅家藏宗谱。知增修已有数次。虽代远派分。迁徙者几遍兖钜。而世次昭然。事蹟显著。使后人得率循旧章以为法守。创修之功大矣哉。虽然使无守成者搜罗增补。精心续修。后代亦久而紊乱。继修之功亦伟矣。
    我祖谱自养虚公立法创修。不意途遇兵变而失之。有志未逮遗恨无穷。厥后西崖公克成先志。始修成帖而未尝增广。
      至清光绪十八年。我先父与我族叔镜蓉公。慮谱俭畧。尚未周全。况数十年不修。不免失传之弊。
      於是復加採訪。依先法增修四部。龙固存其一。我先父敬重珍藏。较他书为宝贵。后土匪猖獗。龙固失守。他不睱顾。独抱谱而逃。嘗嘱余曰。谱也者。所以明世系辨宗派也。必珍重之。继修之。以承吾志。余闻之铭心不敢忘。迄今三十余年。世多变迁。恐有紊乱。是以约族众名望与族叔殿珍。族兄登嶅。族侄振全振甲振奎等。共议重修。佥曰早有斯志。因时值荒乱。未遑及也。
     故谨遵前法。復加精详。谱中有缺畧者则增补之。有错误者则改证之。不敢曰较前谱为周详。亦庶几问心无愧。即对先人而无憾也。亦不敢曰可为后世之师范。果能我族众人才層出。光耀宗谱。不断缮修。是即我所望於族家后辈也。
    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仲秋十七代孙超众沐手拜序   即1931年.


 伍氏族谱序【四序】(1949年)
     常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无本则枝叶难茂。水无源则所流不长。人本乎祖。必思源远流长。报本追远。不忘祖德。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出于一本。瓜瓞绵延。本支百世。孙生子。子生孙。支分派流。星罗棋布。若无谱以记之。则宗派难明。昭穆难分。甚至离乡背井久不相识。虽同宗之人等于路人矣。所以修谱之事所关甚重。
     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考古旧例。六十年而一修。三十年而一叙。不然则宗派愈传愈远。难以复明。
     所以。金山伍姓。城南望族伍公登泮。登礼。登屾。登嶅。皆明大礼。知续谱一节事关重大。人口众多。东西南北分居散处。观谱所载。十七庄村。若无谱以系之。何以知亲其亲长其长也。是以约同族长殿恩。族众常伦。峻嶽。振伦。超众。超雷。振聚。振全。振基。逢占。振起。先海。先春等。佥曰事不可缓。遂公同商议。妥协。某人劳力。某人办庶务。某人约会远方同族。某人主笔墨。众擎易举。集腋成裘。或按丁出资。或按亩纳财。一劳永逸。岂不美哉。
    登泮。登屾同族众来舍求序於余。余本不文。奈情谊至厚。义不容辞。故畧序其梗概云耳。
    民国三十八年岁次己丑孟冬附贡生香亭主赓籣敬誌   即1949年



 重修伍氏族谱序【五序】(1982年)
     盖闻。国有史家有谱。木有本水有源。国无史。历代世系不知终始。家无谱。肢脈分晰不明。木无本枝叶难茂。水无源流水不长。谱也者。不可不致意焉。
     自从始祖以下三世失传。旧谱详明。恐耄耋老耆既逝。弱冠稚幼无闻。因文化大革命动乱之际。核桃园损失谱三部。
     余约族兄振伦。振祥。族侄先鲁。先法。先明。先成。先书。先臣。暨族孙逢占。逢光。逢钦。逢喜。逢雨。逢春等商议。妥协修谱填名。继续宗祧。以誌永远不紊。因余学识浅陋。故不復赘。
     公元一九八二年岁次壬戌孟春十八代孙振基敬誌 


2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13/4/1 8:16:07

修谱说明其重要性,说明有些兄弟对族谱的认知和必要性。当今也应如此。

 

要团结全世界对伍氏族谱有认知的宗亲,同心协力找出所有的族谱资料,为后代子孙整理出完整的族谱,让兄弟姐妹宗亲都有“一皆昭然於心瞭然於目也”。

3楼
伍明凡 发表于:2013/4/1 9:16:29

      我对山东伍氏的研究虽然已经半年多了,但总觉得还很肤浅。目前,我所了解的,就是山东巨野伍氏家族。他们的始迁祖来自山西洪洞,是明朝洪武年间,迁移到济宁郑村,五代以后,其后裔又分别迁移到山东的其他地方定居,【如龙骨、核桃园、景村等等十八个地方定居】

     山东临沂也有很多伍氏家族,他们的始迁祖是兄弟三人,目前传到第十二代。我认为,他们可能是巨野伍氏的一个分支。

     我们安徽长丰伍氏,根据一代一代的传说,与山东巨野伍氏家谱的描述,很吻合。就是说,长丰伍氏也可能就是巨野伍氏的一个分支。遗憾的是,巨野伍氏家谱,几经失落与损坏,已经没有这方面的明确的记载了。巨野伍氏重修谱序中有“但先世容有一派骤绝数支。数支俱绝一时。甚至上代颇興不数传而递止。下代无着求先绪而不得者。此或子孙在外因以失传。抑或谱牒摧残因以无考。亦未可知。以故济兖之间有伍姓。不列是谱者。不敢谓非我族人也。然亦无可知。”的记载,可以充分证明我的推测。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7598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