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ww.wu-zupu.com/

伍氏源流、伍氏族谱、为伍氏人提供寻根帮助。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长丰伍氏源流探讨

1楼
伍明凡 发表于:2015/2/18 19:55:33
长丰伍氏源流探讨
    中华伍姓研究会会长、中华伍姓绝学传承人与传播者伍颖教授根据伍子胥《伍姓世本》的考证,伍姓为神农嫡裔,风、姜、芊、雍、焦、伍,薪火相传;忠、孝、仁、礼、义、廉,一脉相承。春秋时,参举父子,承袭焦侯,不王汉淮,宁为“五服大夫”,周以“五服至尊”,宠“仁”嘉“人”赐姓,“伍”与“五”同授。
就是说,在公元前595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姓焦不姓伍。周武王时封神农嫡裔于焦国(今陕县),即为姜姓焦国,世传绍、牧、克、甲化、言延、文、昌7代。至周宣王时治镇江淮改封至亳州古城为谯,繁衍良、伸、青、蓝、竑、成、珑、赞、吉、参、举、奢、员(伍子胥)13代。原姜姓焦国改为姬姓焦国,史称两个焦国。伍参,世袭焦侯,治镇江淮。
伍参:焦珑之曾孙,焦赞之孙,焦吉之次子,字仲伯,号楚子。古尊“楚庄王嬖人”,先封军直大夫,后封右军元帅,嘉封明辅上将。声震列国,镡压诸侯,创立了以耕养兵、自筑城堡、屯兵囤粮之道,促进了楚地太平盛世。公元前595年,参举父子本当王不任,周王以“五服至尊”,“仁德赐姓,服宠封伍”,御赐焦姓椒氏为伍。焦参、焦举,改名伍参、伍举。
伍参为伍姓的得姓始祖。
伍参生伍举,伍举生伍奢,伍奢生伍尚、伍员(子胥)。伍子胥在其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七荐孙子,帮助《孙子兵法》成论,编纂了《伍姓世本》。
    伍子胥(公元前555年~公元前484年)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被敌人树为英雄的人物。当年,他在吴国为相时,一眼望穿越王的谋略,要夫差杀了他,可事与愿违,越王不但没死,不到几年就灭了吴国,越王沟浅说“唯有伍子胥知我也”,是越王把伍子胥树为让世人传颂的英雄人物,才有300年后留在《史记》中的重重一笔。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拒绝孙武“攫得三国焉,统一中华矣”的劝告,敬祖托封孤,法天弃吴国。魂附海潮,灵应天象。伍子胥赐剑身亡,是伍氏家族又一次遭受的灭顶之灾。越王非常敬重伍子胥,臣民也很爱戴伍子胥,至今的每年端午,江浙一带都在祭奠涛神伍子胥。苏州百姓也尊称伍子胥为“苏州城之父”。使伍子胥的后人及整个伍氏家族才有机会生存下来,繁衍发展,成为枝叶茂盛,秉承祖德的望族。端午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我们中华伍氏的万世不祧之祖。
    后来,伍氏后裔有感于伍氏兄弟的这一种对父母孝,对兄弟友爱的精神,把伍姓堂号称着“孝友堂”。
     伍子胥有三个儿子,长子伍度、次子伍庆、三子伍封。伍封出生于吴国。一次,伍子胥出使齐国。他意识到吴王刚愎自用,听信佞臣,吴国迟早要亡国;于是他将伍封寄托于齐国鲍牧。
后来,伍子胥的三子伍封、孙伍常、曾孙伍琛。至玄孙伍林时,迁隐杭州吴山,奉祀先祖,为钱塘伍氏始祖,续传裔孙千年。  至参公38世孙伍宗文,官至唐御史中丞。时值唐末五代乱世,其子德丰、德普、德厚、德远、德新衣冠南渡,至福建古汀州一带繁衍子孙,后裔播散海内外。
北宋初,德厚公后裔伍任、伍翚父子从福建迁徙汴梁,开基汴梁伍氏一族。宋徽宗时(1101-1125年),汴梁伍氏后裔伍钦(字世美,号复来),进士及第,授太常少卿,升工部侍郎。他有6个儿子:伍仕、伍商、伍旅、伍氓、伍工、伍贾。其长子伍仕登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官授左拾遗,谪任福建兴化府判,入籍蒲田。次子伍商被授国子监学录,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伍商生一子伍义。第三子伍旅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伍旅第九子伍正(号佳山)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士,授翰林典章,始自汴梁徙岭南之凌江(即南雄珠玑巷),其后裔又迁之广东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为大卷的伍姓始迁祖。伍钦第四子伍氓(字毓圣),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进士,选殿前校尉,勅上柱国,后因故被谪岭南十三将,镇守南恩州,卒於官,归葬于广东阳江县象山。伍氓的两个儿子伍朝佐、伍朝凯后迁居于广东新会文章里斗洞绿围村,为伍姓绿围房始迁祖。但是,伍商、伍义父子始终没有回到南方,也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的历史记载。绿围房的家谱只有伍商之子阿义的记载,阿义是伍义的乳名,而没有阿义后代的记载。这说明阿义当时还小,没有回到南方,先人们只知道伍义的乳名。
1126年,金军南下,炸开了黄河大堤,攻陷了汴梁。汴梁三十万人口十死八九!伍商伍义父子也只有与其他幸免于难的人们四散逃命。为避战乱,他们辗转来到山西洪洞县谋生。正如一些专家所言,这个推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根据《寿州县志》的记载和我们长丰伍氏先祖的传说,我们的始迁祖鳌公、爱公来自山东枣林庄。据考证,山东枣林庄就是现在的兖州市西北三公里的王府庄村。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西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查资料得:该村位于济宁市兖州西北的新驿镇王府庄村。
据考证,山东济宁伍氏就生活在这个地区。所以,我们长丰伍氏应该就是山东济宁伍氏的一个分支。
为此,我们考查了济宁伍氏家谱,没有找到鳌公、爱公南迁的文字记载。但是,根据山东伍氏家谱的谱序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太祖定鼎,以济遭田丰之乱,有土无人,迁山西洪洞县仲河公到山东济宁落籍,成为山东济宁伍氏始祖。他们比我们早150年迁移到济宁。
谱序还记载:《山东济宁伍氏家谱》的初创本,是“甲申之变”前(1642年前后)修成,仅一册。但是,刚修好后,却又在取谱回来的路上,遇到明朝“甲申之变”(1644年),“不意至途遇兵变而失之”。竟在战乱中丢失了。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再修家谱时,由于“族人星居散处。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又没有老家谱资料,对前面300年的世系传承状况,已经“远而难考”了。于是,家谱仅记载了在济的三个支系,且二至四世三代的记录皆为“失考”。
我们的始迁祖鳌公、爱公是明朝嘉靖年间(1520年前后)就迁移到寿州东乡来了,因此,济宁伍氏的家谱上没有我们始迁祖南迁的记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我们是济宁伍氏的一个分支,济宁伍氏比我们早150年,现在已经传承了二十四代,我们只传承了十九代。根据济宁伍氏与我们长丰伍氏的传承状况推论,我们的始迁祖鳌公、爱公应该相当于济宁伍氏的第五代。
据山东伍氏家谱记载“吾父每云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太祖定鼎。以济遭田丰之乱有土无人。迁仲何祖于此地城南郑村。祖塋其始基也。盖三百年于茲矣”。济宁伍氏的始迁祖仲河公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为此,我们全面考查了山西洪洞地区乃至山西临汾地区的伍氏状况:现在山西临汾地区的伍氏极少,居住零散,每地仅几家,三五十人,最多不足百人,且没有家谱,没有统一的字辈,不知始迁祖是谁。这些伍氏显然是近代才迁移去的。我们又考查了全国各地区元朝时期的伍氏迁徙状况。在整个元朝时期,竟然没有发现一个伍氏迁移到山西洪洞的记载。
那么,元朝时期的山西洪洞伍氏是从哪里来的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1126年,元军南下,炸开了黄河大堤,攻陷了汴梁时,汴梁伍氏仅存的伍商、伍义父子为了避难,辗转来到了当时相对比较安定的元军占领区山西洪洞县,成为山西洪洞伍氏的始祖。
济宁伍氏家谱的记载也有记载,可以作为依据:
根据山东伍氏谱序“吾父任宁陵县时。有广东解元名瑞隆者。为河南监司。同官中州。各叙支派。瑞隆乃逵之曾孙也”。我们经过考证,伍瑞隆(1585——1666年)字国开,号铁山,香山(今广东中山)人。中山小榄伍氏十世,系奎堂公长子,汴梁伍氏后裔。由痒生中天启辛科解元,崇祯丁丑科明通进士,仕至河南大梁兵巡道兼藩臬二司明天启元年辛解元,崇祯十年丁丑科副榜,授化州教谕。聘修高州郡志,以信史称。擢翰林院待诏,迁户部主事,再迁员外郎,管仓场,十五年壬午官河南大梁兵巡道,旋署藩臬两司。他用的虽是柱国房的字辈,其实是翰苑房的子孙。他自称是山东济宁伍氏伍逵之曾孙,他在“为河南监司”时,亲自召集山东济宁伍氏修谱“各叙支派”,“因家谱共集一册,以传不朽”。
广东伍氏翰苑房的伍瑞隆亲自召集济宁伍氏修谱,并各叙支派。这充分证明,早在明朝末年,伍瑞隆就已经确认山东济宁伍氏与翰苑房伍氏同宗,是汴梁伍氏后裔了。
我把这个推论发给全国各地的伍姓文化专家讨论,得到了很多伍姓家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支持。
值此盛世,长丰伍氏修谱之际,我谨根据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对我们长丰伍氏的源流作如上论述。希望我们的子孙后裔,能与全国伍姓文化专家一起,继续考查研究伍氏历史迁徙文化,对长丰伍氏的源流文化作进一步深入地发掘和考证,以便对我们的源流传承作更精准地定论。

     说明:本文原本是准备作为《长丰伍氏家谱》谱序载入家谱的,由于有人异议而未果。为仰承祖宗之恩德,光大宗族之门望,寻根觅祖,敬宗收族,进一步考证长丰伍氏的源流,现作为论文发表,万望今世之专家、贤能多多指教。供我族中致力于研究长丰伍氏源流者参考。
   长丰伍氏十三世孙明凡谨识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3-26 8:40:54编辑过]
2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15/2/19 18:14:26
谢谢分享!
3楼
伍大江 发表于:2015/2/26 11:44:09
我提供一个资料,离您们长丰不远,仅供参考.
现藏巢湖市文物管理所。
  附:唐故伍府君墓志铭
  唐故武陵郡伍府君墓志铭并序 汝南周撰   下泐)愆期
  伍氏之先郡武陵也吴相国员之后员廿四代孙晋朝通直郎散骑常侍诱因随晋过江累代居润州丹徒县至于伍  试太子通事舍人后因丧乱而至历阳安徽和县有子皓皓试大理评事自历阳至于南巢□□□之秀而家焉□□□□逍遥自得感老氏之遗诚沐□□前代□□□□□□以□□□是生公公讳钧试左率武卫兵曹参军事□□□□节行□道汝阴阜阳市尝□□□□家法严理惟仁惟孝惟信惟智能抚育怀贫□□□□□□□愆期知人之曲直此四者仁孝信智之义备矣节慕春□名亚原尝顾瞻宾客勉勉于茌内外咸和英明达道为南巢之岭□□美誉于□闾人莫逮焉孰不敬焉当炎炽之际得疾乃属其子而求□于兄兄贤孝而哀于乏使良医违之首不安就食不遑味药石之勤□□□□□难之情兄弟今俗一旦□□旧疴天夺其寿于会昌元年岁次辛酉□□□□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七夫人梁国倪氏容德如玉心如□□于大和元年828二月十日身亡享年卅八矣有子三人孟子曰霸肇□□□□阳及归已□既丧□□皇考哀恸不住于会昌二842年二月十四日年卅七而亡仲子曰应舟有丽龟穿杨之艺授职为杨州押衙季子曰康羽报考□修文立志应乡贡进士试太常寺协律郎仍赐骑都尉俱号押衙食皇天无极主丧依体毁不危体有女四人长适荥阳潘氏窈窕容德以礼自防其夫也迥然孤标为士所重次适高阳许氏婉娩从人归安父母其夫也承余绪而索居乐志□□其次笄而未适事昼处室而不逾闺夜匪烛而不出行其次许嫁南阳樊氏已纳采而未请期公后娶于河内向氏琴瑟和谐如宾齐体为母慈而男女孝为人义而上下服居丧峻节哭不撤帷噫日月有时将葬矣以会昌二年壬戍三月丙申十六日辛亥窆于县西十二里南焘乡紫微里贾唐村龟头山之原礼也虑年代变移罔辨其时刻石为铭用纪祀德铭曰  巢水滨伍府君葬在兹封其坟其一  理家遗美光于后嗣窆灵山之侧兮刻石为纪其二  □□□□□颍州陈建齐王镌

伍钧墓在遗址位于巢湖滨湖大道龟山东侧的伍贾圩畔。1983年12月,伍贾村民在菜地发现一座唐代墓葬。一批制作精美的瓷器和一方刻有墓主简历的墓志铭。墓门南向,依山面水。铭文记载墓主是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的二十四代孙晋朝通直郎散骑常侍伍诱曾迁居巢县。墓主名钧,是伍皓迁巢后的所生,伍钧卒于唐代会昌元年(公元840年),墓建于次年。

 该墓志铭1983 年11 月下旬出土于巢湖市环城乡伍贾大队庵门村山坡上,距巢湖不足1 里的一座唐墓中。该墓为前后两室的砖室墓,出土了不少唐代文物,有长沙窑瓷器执壶,越窑青瓷碗,北方窑口的白瓷钵、茶托,风字形砚台,陶药碾,隋五铢和唐开元通宝钱币等,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该墓志铭是安徽省建国以来为数不多的经过科学发掘的唐代墓志铭之一,现藏巢湖市文物管理所。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0576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