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伍氏家谱
一修谱序一(1680年)物亲天。人亲祖。本也。本之为道。前有所始后有所继。递绵延而无穷。故君子务敦也。本也。倘本不能敦。恐相继既久而代远年淹。欲追其原来
则茫乎莫从。乃有一脉相传而视为漠然。至子孙名犯祖讳。宗亲等于路人。弃同宗而不顾。联他族以为欢者。何为也。揆厥所由要。皆族之无谱。日远日疏。无以联之故。至此耳。夫祖原一人。其后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支分派衍而莫可纪忆。究之子孙之身何。非祖宗之肢体所分也。庸可忽乎哉。吾是以修谱明宗派以联属之。但族谱失于甲申之变。世系远而难考。将如之奈何。虽然嘗闻始祖讳仲河。至高祖昆弟长讳通次连次逵。又不俱知名。吾父任宁陵县时。有广东解元名瑞隆者。为河南监司。同官中州。各叙支派。瑞隆乃逵之曾孙也。吾父因家谱共集一册。以传不朽。不意至途遇兵变而失之。故我济题名坊正统辛酉孝廉名宣者。庠生名免者。名大壮者。亦莫详为何代祖。吾父于是日夜忧思。废寝忘餐。偶一想起即食不下咽。懊恨欲死。 试思修谱之事尚复谁委。吾故勉强任之。犹忆吾父每云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太祖定鼎。以济遭田丰之乱有土无人。迁仲河祖于此地城南郑村。祖塋其始基也。盖三百年于茲矣。以后族人星居散处。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吾为是梦寐不宁。饮食不安。 问族长咨。老亲检遗搜藏。忽获一纸。见有三大肢。恍若祖父之相临也。不胜忻跃。遂将在城一股高祖讳通。司家庄一股。大流店一股。编辑为例。敬画为图,纂修为传。彚成一帖。俾我族人。睹斯谱也。某为某肢之宗。某为某肢之派。瞭然在目。晓然于心。知世德之不可忘。宗派之不可乱。情谊之不可疏。祖讳之不可犯。庶庶一本之谊明而无漠然。于亲党之弊。或也可为敬宗睦族之一助云。康熙十九年季春二十五日
九代孙性粹顿首 谨识
光绪十八年仲冬抄录
研究与探讨:
一、第一段写修家谱的重要性。
二、首部家谱是“吾父”(名可教,字儒可,号养虚)任宁陵县时。有广东解元名瑞隆者。为河南监司。同官中州。各叙支派。不意至途遇兵变(甲申之变-1644年)而失之。
三、修谱时间是瑞隆在河南“任大梁兵备道”时,崇祯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641年----1644年】。
四、经过考证,伍瑞隆(1585——1666年)字国开,号铁山,香山(今广东中山)人。中山小榄伍氏十世,系奎堂公长子,汴梁伍氏后裔,翰苑房的子孙。但他又自称是山东伍氏“逵之曾孙”,他在“为河南监司”时,亲自召集山东济宁伍氏修谱并“各叙支派”,“因家谱共集一册,以传不朽”。这充分证明,明朝末年,伍瑞隆就已经过考证,并确定山东济宁伍氏与翰苑房伍氏同宗,是汴梁伍氏后裔了。
五、第三段写始迁祖名字叫仲河,来自山西洪洞县,因明太祖定鼎,迁移济宁城南郑村。【明洪武年间】。
六、从仲河公移居济宁(1368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谱,“盖三百年于茲矣。以后族人星居散处。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后在族长家“忽获一纸。见有三大肢”。只能就此所知的“在城一股高祖讳通。司家庄一股。大流店一股”三大支修谱。其余的和迁移外地的支系因“族人星居散处。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世系远而难考”而无缘谱记了。
就连济宁名坊表彰的伍氏名人,明正统辛酉年间(1441年)的举人伍宣、秀才伍免、伍大壮,亦莫详为何代祖。
七、最后写重新整理完成家谱的时间是康熙十九年季春二十五日【1680年】,作者为九代孙性粹,字,子美。
八、据考:
安徽长丰伍氏,始迁祖伍鳌、伍爱于明朝嘉靖年间(1520年)来自山东枣林庄(兖州),现在已传了十九代,属于济宁伍氏早期外迁的一个支系。在迁移到安徽长丰一百六十余年后,济宁伍氏再开始修谱。因代远年淹,欲晰其宗派莫得其详,世系远而难考,故而无缘载入济宁伍氏家谱。
山东利津伍氏,始迁祖伍鼎于明朝嘉靖年间(1520年)来自山东单县(待考),现在已传了十九代。山东阳谷伍氏,始迁祖伍玺长、伍玺久。现已传十八代。山东临沂伍氏,始迁祖名讳失考,现已传十二代。山东兖州伍氏,传了不到十代(待考)。河北唐山伍氏(待考)等。他们都有可能是济宁伍氏的分支。他们“抑或谱牒摧残因以无考或子孙在外因以失传”等原因,无缘谱记。正如济宁伍氏十六代孙伍子镜蓉所言,“不列是谱者。不敢谓非我族人也”。有待各地的伍姓研究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二零一五年五月 安徽长丰伍明凡谨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3 9:28: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