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福县《伍氏族谱内集?后街总图》中有关的外迁信息
江西安福县《伍氏族谱内集?后街总图》中有关的外迁信息
江南伍氏,包括江西以及两湖、两广、云贵川,其中大部分伍氏宗支,几乎都与江西安福伍氏有关联。
安福县伍氏,以伍醇、伍配、伍酌为江西一世祖。
伍醇生子三:端厚、端杰、端拱。
而其中,又以端厚、端杰两支最为庞大。
正因如此,安福伍氏历史上共有九次修谱。即:
1 元至正己丑(1349)谱;
2 明洪武戊申(1368)谱;
3 明宣德乙卯(1435)谱;
4 明景泰壬申(1452)谱;
此次修谱,分内、外集:外集载朝廷诰勅,以及碑铭序言传记等;内集为长生谱,即各宗支世系图。
5 明嘉靖丙申(1536)谱;
6 清雍正丙午(1726)谱;
7 清乾隆丁亥(1767)谱;
8 清嘉庆辛未(1811)谱;
9 清同治丙寅(1866)谱。
九修谱序言载:
“……大官之子伍醇,任福州长史,生伍端厚、伍端杰二子。因闽大乱,徙居安成(安福)东门,为安成伍氏基祖。长子伍端厚,字伯谨,居于安福县城后街。宋初,以孝友闻于世,奉勅旌为“节孝处士”。生五子:恭、宽、信、敏、惠。其中两子无传,其子孙盛于宋、元,至清初,散居泰和、吉水、万安、庐陵。在安福者,不过数十家。
次子伍端杰,字宗明,居于安福县城
前街,今安福伍氏多为其裔孙……”
端杰生子二:承仪(无传)、承俨。
承俨生子三:陵、附、隆。
陵公后裔以安福为基地,衍为八大房。
附公徙江南,其情不详。
隆公迁湖南新化三塘。
因此,安福伍氏自四修谱始:
端杰后裔编入《伍氏族谱内集?前街总图》。
端厚子孙编入《伍氏族谱内集?后街总图》。
在安福八房中,其大房的派语后来衍为整个前街、后街的派语。即:
尊贵荣显,
富寿康宁,
宽裕温柔,
发强刚毅,
斋庄中正,
文理祥察。
1866年的九修谱《伍氏族谱内集?后街总图》,记载了端厚五子恭、宽、信、敏、惠的子孙传承次序。
此内集笔者曾反复拜读,其原因有二,一是笔者的桃源始迁祖伍宪刚就是来自恭公位下的裔孙方叟。
另一个原因就是:恭宽信敏惠的后裔,在安福的很少,大部分外迁,到底迁往哪些地方,笔者很想寻找一番。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笔者把有关外迁信息开列出来,作为端厚公系统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时的线索。
当然,有些外迁信息因字迹模糊,或者缺损,则没有选入。且因工作量大,对于生卒年份也未能予以校对。
先说明一下:后街总图中,是把伍醇作为一世祖为基准的,那么端厚二世,恭宽信敏惠三世,恭公之子舜俞、必通为四世。
也有伍氏族谱记载:舜俞、必通并非恭公之子,而是恭公之曾孙。兹事重大,非三言两语能说清,只能以后专题予以阐述。
此文中仍按后街总图的排序,把舜俞、必通按伍醇公四世孙对待。
外迁信息:
1 九世 公愆 徙居常德府,子梦骥,失考
2 九世 文英 由安成徙居湖广湘潭十四都赵家里。
3 九世 齐贤 字泰伯,乙卯举人,由后街徙居南乡百丈,是为百丈派祖。
4 九世 弥年 字绍龄,徙吉安。
5 十一世 应雷 字恭叔,迁蓟川。
6 十二世 申祖 字时学,因元兵变由后街徙居四十九都谷源,葬本里佳山,蛇形。配易氏,葬谷源北坑,子五:本道、遵道、原道、充道、崇道。
十二世 定老 从城南徙末嘉乡(寮塘乡)官田。子一:性初。性初子二:近彰、近观。
7 近观(性初子) 徙四都南田,迁湖北监利县温家垸。
8 十二世 荣祖 字定远,因元季兵变徙居洋泽(洋溪)。配罗氏,葬二十都,盆形,子山午向。子三:用霖、用节、用砺。
9 十一世 千节 赘五家堂,失考。
10 十二世 瑞宗 居吉水枫岭,配某氏,子一:桂岩。桂岩配郭氏,葬死马岭,人形。子四:成德、成允、成美、成志。
11 十二世 宗义 失考。曾任湖南道百户,征永新有功,升广东南雄所千户,有孝行。详见罗伯刚《孝子传》,配罗氏。
12 十二世 宗允(宗义胞弟),寓镇江,失考。
13 十三世 善源 居临湘。
14 十三世 性源 居临湘。
15 十世 天麒 字应祥,生宋理宗朝,德佑元年乙亥,诏征天下兵勤王,江西提刑文丞相知赣州,檄吉安诸路义兵,与侄良弼从行。至景炎二年,李恒袭丞相,与兴国丞相被执,诸路兵败亡失散,与万安义兵相依,始徙居万安郭塘坑,再徙泰和江南里,遂为江南始迁祖。配曾氏,合葬郭塘坑,眠犬形。子一:觉龙。觉龙:号盘石,配熊氏,合葬郭塘坑,子一:性真。性真:由郭塘坑徙居泰和江南里。子二:仲政、质夫。
16 九世 常 迁居衡阳积善坊,配邵氏,子二:朝宗、朝绅,俱失考。
17 九世 舜英 由界塘徙枥冈,是为枥冈派,字子才,葬壇下园。配某氏,子一:宗文。
18 十世 宗文(舜英子),字儒来,配某氏,子一:传芳。
19 十一世 传芳(宗文子),配某氏,子二:用伯、辛伯。
20 十二世 用伯 (传芳子),字国明,子一:明翁。
21 十二世 辛伯(传芳子),分居石羊巷口,是为石羊派。号云谷,配石羊彭氏,子一:俊翁。
22 十六世 郁廷,由安成徙吉郡,又徙泰和,是为村溪派。字文甫,行贵,号一介。生于洪武戊辰,歿于天顺甲申,配泰和甘竹龙氏,合葬黄仙峰丑山未向。子二:武忠、武宁。
23 十八世 希贤(武宁孙),字儒父,行显,号席珍,郡增生。生于成化戊子,歿于弘治丁巳,葬黄仙峰,子一:衿。
24 十九世 衿(希贤子),徙居庐陵村背。字朝用,行富,子一:天常。
25 二十一世 钦喜 居袁州。
26 十四世 復宗 寓潭州(长沙)
27 二十三世 以启 字伯佑,行宽,由百丈徙居柘溪。:子一:贡材。
28 二十二世 念斗 行宁,由百丈徙居汶源,葬羊尾仙铺,毡形。子二:以礼、以麟。
29 以礼(念斗长子),字贵三,行宽,生于顺治己丑六月初一,任湖广黔阳典史,徙居北京邱县、郑州三忠村,子一:廷芳。廷芳生子一:宗。
30 以麟(念斗次子),字玑仙,行宽。生于顺治乙未十月十三日,歿于雍正年间,葬燕井。子五:廷兰、廷春、廷瞻、廷旺、廷观。
31 二十五世 实(廷兰次子),行温,徙居贵州南笼府普安州黄草坝。
32 文溥(廷春孙),因商居滇。生于乾隆丙辰十月二十六日,歿葬未详。
33 文沾(廷春孙),徙居湖广衡州府清泉南乡大王庙,字良才,行柔,生于乾隆丁卯二月初十日,配广西王氏,子四:发元、发科、发贵、发甲。
34 二十五世 仁任 商居四川成都。字良士,行温,生于康熙甲申四月初十日,配陈氏,子二:人州、人秀。
35 十四世 务端 由后街徙城南,号云崖。生于洪武甲辰十二月十七日,歿于景泰戊寅十一月二十一日。配李氏,子三:审万、极万、球万。
36 十五世 贵用(如吾子),徙居二十二都台上(洋溪乡),子一:失考。
37 十八世 冘(彦伯子),徙居云南乐丰,失考。
38 十六世 瑜(显通子),字允善,行贵,居湖广江夏县,子二:彦仰、彦成
39 十六世 益武 居信阳州,失考。
40 十四世 存诚(顺卿子),寓四川綦江,徙合州。子一:达甫。
40 十八世 仁八 迁衡州,失考。
41 十七世 逊(隆昌子),字逊之,邑庠生。生于永乐戊戌五月十三日,歿于成化年间。商居湖广长沙安化县,歿葬彼县马鞍山,象形,丑山未向。配应山李氏,歿葬湖广宁乡峡山口十七都毛家坡,丑山未向。子二:珪、玭。
42 十八世 玭 字希卿,行显,迁居长沙坡子上(详长房宇公序),生于成化丁酉七月二十三日,歿于嘉靖丁卯正月初一。配唐氏,生于成化癸酉五月二十一日,歿于隆庆戊辰四月二十七日,合葬善化县(即长沙县)忠臣乡凌家冲,亥山巳向。子一:朝阳。
43 十七世 穗(逊侄),寓安化石板溪,行荣。子二:思隆、思贤。思隆生子四:朝凤、朝鸾、朝鹗、朝麟。思贤生子一:朝旺。
44 十七世 称(逊侄),行荣,寓安化驿头铺,子一:思敏。
45 十八世 凤(宜子),寓安化,行显,子四:超用、超昊、超景、超旻。
46 十八世 鹏(宜子),寓安化,行显,子一:朝玺。
47 十六世 希尧 行贵,居荆门白沙垴。
48 十六世 周鼎 徙居吉水白竹,行贵,字昌理,葬杉山,蛇形。配戴氏,子二:志远、志海。
49 十四世 恤可 徙居吉水六十二都豪石,子一:念明。
50 二十一世 杰 行康,以功授贵州卫指挥,配某氏,生子二:振文、振宗。
51 二十二世 振文(杰子),行宁,袭贵州卫指挥职,徙居贵州鼓楼下。
52 振宗(杰子),贵州郡庠生。
53 二十三世 境 行宽,湖广江夏县廪生。生于嘉靖乙巳,歿于万历乙酉。配都司经历城西曹儒女,子三:星会、星聚、星辉
54 二十四世 宗 (相桓子),由城南圣旨坊徙居谷源四十九都岭上。字叔林,生于崇祯甲戌八月二十三日,歿于康熙丁亥五月二十二日,葬谷源龙宅屋背,凤形。配刘氏,生于顺治乙酉十月初五日,歿于康熙辛巳八月十一日,合葬夫坟。子四:闵、闻、阁、闰。
55 二十六世 拂元 (宗孙),由谷源徙居十里楼黄土塘。字廷光,行柔,生于康熙丁亥五月十七日,歿于乾隆己丑十一月初三日,葬本里屋背,虎形。配周氏,生于康熙丁亥十一月二十六日,歿于乾隆丙午十月初一日,葬夫坟左。子五:英古、松古、盘古、层古、茂古。
56 二十六世 兰桂(喜元长子),商居四川重庆,行柔,生于乾隆戊午五月十五日。
57 二十六世 仲桂(喜元次子),商居四川重庆。生于乾隆辛酉十二月十五日。
58 二十六世 占桂(欢子子),商居四川重庆,行柔,生于乾隆丙辰。
59 二十三世 珪孙 徙居宜春秀林乡下巩口含塘。字素彩,行宽,生于康熙己未八月二十六日。配康氏,生于康熙戊辰九月二十九日。子三:新莲、红莲、水莲。
60 二十四世 水莲(珪孙三子),生于康熙戊戌八月十七日,徙居宜春修仁乡下巩口含塘。
以上《后街总图》中的外迁信息,基本开列完毕。
由于外迁人口发展较慢,目前还处在伍醇公后裔三十多代的位置;而在安福县的伍醇公后裔,已经发展到四十代左右。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宗亲斧正。
附:
文中有“邑庠生”、“郡庠生”、“廪生”、“增生”字样,现简单介绍一下:“邑”相当于现在的县,郡则高一级。
庠生、增生、廪生,俗称秀才。一般的县,约有20个名额,考上了叫“庠生”,没考上叫“童生”,到五十岁六十岁还没考上,仍叫“童生”。成绩较好,但没考上,这些学子叫“佾生”(音:艺),可以在乡村担任一些民俗活动的骨干,比如道士、礼生、司仪等等。
只有“廪生”略高,他可以协助教谕(教育局长)管些具体事务,由政府发点工资。
以上考试在辰、戌、丑、未年的八月中旬进行,称为“秋闱”。
然后参加省里考试,考上了叫“举人”。《儒林外史》中就有“范进中举”的故事。
在寅、申、巳、亥年赴京考试,在二月中旬进行,称“春闱”。所以考生们一般要在京城过年,乘此机会拜望老师,拉点关系。考试录取了称“进士”,成绩好的前一、二、三名,又称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还要接受皇帝的亲自考查,称“殿试”。
省以下考试称“乡试”,京城考试称“会试”,皇帝亲自考试称“殿试”。
伍炳炎 20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