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庄古墓之谜》
2002年3月12日下午,新泰市周家庄在进行旧村改造时,施工人员突然从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在场的人立即被眼前的文物惊呆了,他们立即打电话通知了当地文物部门。
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和考证,发现这个现场的地下是一个古墓群,共埋葬了几座战国初期的墓葬。经考古人员清查,周家庄古墓群共出土青铜兵器300多件,这些青铜器大多为剑、戈等兵器。还有没腿的铜鼎、没底的华盖壶、发不出乐声的编钟、铸造精美的钹和装酒的容器提梁壶、玉环、玉镯等大量的冥器。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墓葬中的兵器铸造技术十分考究,但兵器并不属于一个国家,有齐国的,也有吴国的。从实物中,考古队明显地看到,齐国的兵器和吴国的兵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吴国兵器铸造精美、含锡量高,有很强的硬度,相比之下齐国兵器锈迹斑斑、工艺粗糙,略显笨拙。吴国兵器中的剑,剑首铸有同心圆,剑身镶嵌绿松石,这些都是吴国兵器的特征;然而齐国兵器中的剑,铸造很简单,剑身也没有任何精美的装饰。面对大量兵器,考古队疑问重重:两个国家的兵器同处于一个墓葬中,这里面一定会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一批吴越兵器是怎么到齐国来的呢?数量这样大的吴越兵器,在全国,甚至于在吴国或越国的本土都没有发现过。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2002年5月,挖掘工作仍在继续。在先期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分析,在新泰市周家庄地区可能会有一个潜在的古墓群。为了能证实这一点,山东省考古队和新泰市博物馆组织了考古勘察队,对墓地周边区域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的探测,完全证实了考古队的判断:墓地面积大约有5万平方米左右。
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古墓群,考古队扩大了挖掘面积。新开挖的墓葬中又出现了新的焦点。随着挖掘的深入,发现了四座大型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里还有战车作了随葬品,足以看出墓主人身份等级很高。除了战车外,还发现了一些分别铸有“王”、“王武之车戈”等带铭文的兵器。
2003年4月26日,考古队在一处墓葬的随葬品中挖掘出了一把铸有铭文的剑,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剑的铭文一共14个字:“攻吾王姑发者反,之子通自作元用”。“攻吾王姑发者反”的意思是吴王诸樊。“之子通”是指诸樊的儿子“通”,是这把剑的主人,我们可以把他称作“王子通”。
从文字考证,这把“十四铭文剑”应铸于春秋末年,但文献中却没有记载吴王诸樊有一个叫通的儿子。此剑为什么会出现在齐国的墓葬中呢?从墓葬分布图看,大体可分成相对集中的几片,规格高的墓葬分布在北侧和西侧,合葬墓中的男性也分别在北侧和西侧,这说明墓地的等级是以北、西为上。王子通剑出土在11号墓,是东侧一个很小的墓,难道墓主人会是吴王的儿子?
山东大学教授任相宏认为,这把剑出现在这么一个小墓里,就是说剑的主人肯定不是墓主人。他倾向于它是作为一种礼品,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礼品来赠送的,但王子通把剑赠送给谁了呢?
带着疑问,考古专家经过考证认为,既能获得吴王诸樊赐予的宝剑,又能将它带到北方齐国的,只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伍子胥。由于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在朝中被奸臣诬害,因此他决心为父兄报仇,逃往了吴国。伍子胥到了吴国后,辅助公子光夺得了王位,光也就成了日后春秋五霸中的吴王阖闾。许是感谢伍子胥对自己多年的辅佐,吴王阖闾特将父王诸樊赐予弟弟通的宝剑转赐给伍子胥。可好景不长,阖闾死后,新任的吴王夫差对伍子胥大为不满。伍子胥有所觉察,便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贵族鲍氏,并将此剑交给儿子以保性命。伍子胥的儿子在齐国改称为王孙氏,他从吴国带来兵器和工匠。齐国鲍氏看到精良的吴国兵器,就嘱托王孙氏为齐国打造兵器,齐国也因此有了能生产吴国兵器的工厂。古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好,往往会在兵器铸上名字或监督制造者的姓氏。由此看来,兵器上的“王”字可能就是王孙氏的王。
新泰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培林说周家庄墓地是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晚期,它的延续时间大约200多年。这段时间,新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正是这种兵家必争之地,这种重要的战略位置地位,决定了在周家庄出现了这么一个具有强烈军事色彩的出土大量兵器的春秋战国时期墓群。
经考古专家分析:新泰历史上属齐国。吴国兵器,一部分是伍子胥儿子王孙氏率领家族军队带到了齐国,还有大部分兵器则是王孙氏在齐国监督制造的。王子通剑,王孙氏一直留在身边,这样11号墓有可能就是伍子胥的儿子王封的墓群。
考古队在新泰市周家庄墓地前后挖掘历时两年,共挖掘出古墓69座。从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看,只有王子通剑是首次发现。“王子通”给考古队留下了一个谜团,因为历史上对他没有记载,由此产生的疑问目前还无法解释。
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实物。虽然已过了2500多年,也许我们还不能将它解读清楚,但是泰山脚下的考古发现,却让我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了这一段历史。转自[泰安在线
经十多年考古专家对比,一致认为‘王子通剑’是吳国宝剑无疑,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篇文章给我们启发;《魏书·地形志》:泰山有伍子胥祠。盖吴王欲出兵伐齐时,相国伍子胥力谏,王不听,反使子胥往齐约战。子胥乃携子赴齐,易姓为王孙氏,托于齐大夫鲍牧。后子胥被吴王赐死,其子裔遂居于齐(居地在今新泰汶南镇鲍庄一带)。后世因于泰山下建伍子胥祠。《嘉靖莱芜县志》;莱芜张家洼镇港里有乌江泉,传为伍子胥驻扎处,明以前即建有伍子胥祠在。第44页,名宦 伍礼 景泰中知本县政事文学为一时之最擢知曹州后历任至尚书。
伍子胥王孙封之后一支,在明朝嘉靖年间还健在,祠堂烟火尚存,明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