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世家伍正己后裔七代三十二进士
文/伍泉水
每当我读到《临汀志》和《宁化县志》科举题名部分,一个又一个伍姓的名字跃入眼帘,总会感到惊讶、震撼和热血沸腾。唐宋时期,每次汀州府进士放榜,中进士的举子中宁化县伍姓占据一半多,另一部分才由其它百家姓获得。而这些伍姓进士都是出自福建客家祖地宁化伍正己家族一脉。其实此族人丁并不多,却是最显赫科举世家,科举名门旺族,在宁化享有三百多年顶尖书香门第之称!
伍正己(公元835年一915年), 字公谨,初名愿,号子苏,福建宁化人。唐期八闽人物第一。唐大中十年(856年)进士。整个唐朝,汀州府唯一进士。如果没有伍正己,汀州的教育史和文化史差不多要推迟一个世纪。他初任临川尉,因政绩突出,为官清廉,从县令、刺史、立部侍郎(四品)、台谏(从三品)、累官至御史中丞。
辞官回乡后,伍正己全心致力家乡教育,开学办教,创办了宁化县(包括汀洲府)第一所私立学校;以其渊博的学识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最早将中原文化引进宁化之人。由于他起的作用,宁化自古以来人文蔚起,英才辈出,重学尊师之风蔚然成风。正因为有了他,才有唐宋时期,汀州八县中,宁化进士和伍氏进士在汀州府独占鳌头。伍正己是公认的宁化开学办教之始祖,正是他教育理念推动下,宁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而吸引许多名人前来办教求学,如北宋爱国宰相詹传学,不回广昌办馆而来宁化办馆讲学,他冲宁化办学好环境、学生好学风而来;理学家朱熹特到宁化求学。
在伍正己的言传身教下,伍氏子孙不甘落后,个个发奋努力,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勤学苦读,考出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成就梦寐以求的进士,从而流传下许多让人羡慕的佳活和美谈。“七代三十二进士”、“亲兄弟同堂二进士”(伍時可、伍致达)、“同堂九进士”(伍子正、伍仲询、伍彦帮、伍民瞻、伍文炳、伍文资、伍见独、伍纯中、伍进之),这些都是传颂伍正己家族的輝煌。这些进士仅限于汀洲府发榜的,而随父母在汀州府之外的不计算在内(如从谱中查到外省的进士名单:伍锡三个儿子在河南考上进士,伍唐八个儿子中四个考上进士,伍洪二个儿子一个孙子考上进士都不计算在内)。七代长达二百余年,平均每六年出一进士,如此长盛不衰的科举世家,实属罕见,怎能不让人敬佩(七代三十二进士名单、考入年份及官职见附录)。
伍正己家族考出如此之多的进士,是否考进士很容易、很简单?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故事中,就知考个举人有多艰难,他因多次败考,终于考上举人,高兴得疯癫起来;明朝大作家施耐庵19岁考中秀才,但在乡试中多次败北,直到29岁才考中举人;清朝大作家蒲松龄,也是19岁考中秀才,以后屡试不第,至71岁才成为一名岁贡生。考举人就这么难了,考进士代表科举的金字塔顶端,难度更大。一是举人入取人数多些,而更上一层的进士名额有限,全国那么多的读书人,能考上进士的是凤毛麟角;二为考试级别、难度更高。举人只参加乡试,而进士要通过会试和殿试,不但要文笔好,口才和反应灵敏都必须兼备,还要凭考官的喜好。考进士难,但一旦考取,,一生吃穿不愁,终身捧上铁饭碗,也就进入当官行列。所以明知是独木桥,大家还是奋不顾身,尽全力去拼搏。
综上所列,伍正己家族后裔七代三十二进士,毫无疑义是一个了不起的科举世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堪称奇迹。宁化伍氏家族在宋朝是多么耀眼闪光,犹如夏日夜空中的群星熣灿,在整个汀洲府大放异彩,让多少人敬仰羡慕,是宁化百年不衰的名门望族!
伍正己家族在科举仕途上曾取得如此成就,对宁化教育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兴起尊师爱学之风气,对宁化教育从历史至现在都有深远影响,以至如今宁化教育水平都是省内名列前茅。细细想想,扪心自问,反观伍氏后人低潮已久(虽然考上进士的先辈大部分离开宁化),应猛然觉醒,破茧成蝶,勤奋努力,是时候以先辈为榜样,重塑光辉、再展雄风!方能上对得起国家的兴旺发达,下不辜负先辈的名望,也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附录:
宋朝从伍正己第四代算起七代三十二进士祥情如下:
伍 佑 伍择之 ,伍 锡 ,伍文仲 ,伍 懋 ,伍仲休 ,伍 杞 ,伍 清 ,伍利用 ,伍伯思 ,伍 昇 ,伍時可 ,伍致达 ,伍 冕 ,伍必胜 ,伍 周 ,伍 群 ,伍 唐 ,伍梦谐 ,伍 林 ,伍叔辉 ,伍功甫 ,伍安然 ,伍子正 ,伍仲询 ,伍彦邦 ,伍民瞻 ,伍文炳 ,伍文资 ,伍见独 ,伍纯中 ,伍进之
*作者:伍泉水,伍正已家族第三十三代后裔
202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