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ww.wu-zupu.com/

伍氏源流、伍氏族谱、为伍氏人提供寻根帮助。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评《伍世才三考福建伍氏》的真实性

1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19/5/8 20:42:15

论《伍世才三考福建伍氏》的真实性


    日前《伍德强转帖伍世才三考福建伍氏》的文章发表在工作群里,余认真学习之后,认为其中的四个论断不能成立。

第一个论断:“伍梦授、伍大官(即伍昌时)、伍醇、伍杰等为代表的伍氏四世同堂辅佐闽王”纯属误传误导。

其理由是:时间与人物不符。

文章记载:“闽王为南唐所灭。闽898945年,南唐,937975年”“四世同堂辅佐闽王”。其中“杰公”与“醇公”,与闽王没有丝毫关系。从隆公上溯至醇公的出生年代来看,是否四世同堂辅佐闽王,就非常清楚了。

隆公出生于北宋真宗祥符九年(即公元1016年)丙辰五月初五日卯时,这是无可否定的铁的事实。从隆公往上溯至醇公,按每代最多以25年推算,隆公父亲承俨公出生年,可视为991年;承俨公父亲杰厚公出生年,可视为966年;杰公父亲醇公出生年,可视为941年。而闽王却在945年灭亡。请问:三岁多的醇公和未出生的杰公,何来与梦授公、大官公四世同堂辅佐闽王呢?

第二个论断:“伍城、王城尽忠魂”“正己公的子侄千余人战死或自杀,是伍氏千年族难。”此说无真凭实据。

在《旧事重提》的文章中说:“……闽王八世君王延政昏庸淫暴、残害忠良,伍氏族人首当其冲,不分男女老少,被害和战死及自杀尽忠者无数,大量浮尸荒野无人掩埋……亡国之灾多么残酷、多么凄惨!”是昏君残害忠良?还是闽被南唐所灭所遭受的千年族难?其原因令人难以判断?其结果又使人大大怀疑!尤其是:“吾姓族人,首当其冲”一句,使人马上意识到:矛头直指主要当事人——梦授、大官、伍醇、伍杰。可当时梦授、大官并没有遭残害和战死的迹象,而伍醇和伍杰是宋朝官员,与闽王无任何联系。

在《旧事重提》中,还录有大官《写怀》诗篇:“当年四海昏,提剑出蒲垣(城),苦节安社稷,无心为子孙,怀(锦)袍腥战血,病马卧苔痕。同日(年)封候者,今来有几存(而今有几人)。从诗的内容看,既写了“当年”随王征战的艰苦和生死血战,也写了战后的当年封侯者而今有几人的感慨,但未有写自己家人和正己公子侄的悲惨遭遇。再有伍陵诗一首:“出闽热似火,归安紫气落。皆见秋雁少,只闻夜猿多。东西虎豹猛,南北瘴疠恶。央龙雀盲眼,莺落蚁鼠剥。”从诗中的“火、落、少、多、猛、恶、盲眼、剥等字眼看,非亲眼看到,亲耳闻之,是无法写出来的。况且伍陵是隆公的胞兄,北宋熙宁间以后的人,(即公元一千零几十年时期的人)又怎能看到945年前闽王灭亡时伍氏遭受如此悲惨的族难呢?直接当事者应该是“四世同堂辅佐闽王的伍梦授、伍大官、伍醇、伍杰,可当时其中两个当事者仍健在,另两个所谓当事者,一个尚未出生,一个还在襁褓中。而伍正己子侄就有一千余人……死伤无数”这句话,未免言过其实。既然说“梦授是伍正己的侄孙,就可以从伍梦授这个侄孙辈起向下数一辈或两辈,完全能够指名并能道出辈分,更何况讲的是“伍正己的子侄”仅伍梦授这一辈,那就更能一一的数出来了,谁死伤?谁健在?为何只说“死伤无数”。

综上所述,其族难的真实性,大有可疑。

第一次考证(即旧事重提)说是伍正己子侄一千余人死伤无数;第二次考证(再考)“伍正己子侄一千余人战死或自杀”,一次比一次残酷,可信乎?无可信也。事实如此,他表态更是如此。他在“第二次考证”的文章开头就表明了他极不负责任的“考证”态度。他说:“前几年我写过《福建伍氏考》,看来错误很多。那些错,并不是我的错,而是所收集的资料原本的错。”我认为:既然是“考证”,就是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事实的真相,作者伍进才在考证福建伍氏源流这个重大问题上,有些方面考证错了,为什么不是他的错。为什么有错,就不肯承担责任呢?难道是历史错了不成?因为历史没有跟着考证者的意愿转,是吗?须知:不负责任的考证,是历史的罪人!敢于负考证责任的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第三个论断:

“经考:梦授、神授是大田唐宋进士伍念之孙,是伍念之子伍滨所生。伍念和伍愿(正己)为堂兄弟。神授、梦授是宗文公第三子德厚公的后裔,是伍正己的侄孙。”

此论断,是作者伍世才在第五次大考证中写下的重重的一笔。这一重重的一笔,给梦授、神授的后裔一个极大的惊震。特别是隆公子孙,从伍昭编修创图开始,到一九九五年的第十一修到现在,一直奉正己公为直系祖宗,谁知伍世才这么一重重的一笔,使正己公变成了梦授公以下的列祖列宗及隆公后裔的叔祖,由直系变成了旁系,怎不会大惊震呢?翻开伍世才历次的考证过程与态度,不难看出:是脚踏实地在考证?还是见风是雨的例行其事?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去核实验证?还是只图罗列资料之多,取材之奇异,不惜“移花接木”?他在《福建伍氏光辉的历史》一文中说:“伍念的生平与后人情况失考”。对于“失考”二字,引起了我极大怀疑。本文作者伍世才,在第一次、第二次考证中和《伍家军辅助闽王》一文中都提到了正己世系、梦授世系和伍乔世系,重点考证的是正己世系和梦授世系。既是重点考证,为什么梦授的父亲是谁都没弄清楚,何谈梦授世系?所谓“三考福建伍氏”实际上是伍世才关于福建伍氏考证的第五篇大作。文章中说“梦授、神授是大田唐末伍念之孙,是伍念之子伍滨所生。”就凭这一句话,没有阐述任何佐证,就说不是伍正已的孙,而是侄孙,其言可信乎?不可信也。

第四个论断:“伍乔是在闽为南唐所灭的后10年中的状元,死于南唐灭亡之际。”“而梦授、时昌等‘四世同堂辅助闽王’则是王审知入闽初期的事。”

这两件大事,在时间上都有很大差异。前者不仅中状元的年份有误,而且在世时间相差约二三十年,后者亦在时间上相差约32年左右。

其一,安徽省博物馆李晖同志关于《以苦节自励精神,创南唐状元殊荣——唐才子研究》一文中证实:伍乔是成人并获得可观成绩后“入庐山国学”深造,而非“少隐居庐山读书。”“淮人无出已右者”的豪言壮语中就可知伍乔在“入庐山国学”之前,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已经不是等闲之辈了。

又证实:伍乔于952年入庐山国学读书,958年与张洎同榜进士,伍乔为状元。随即步入仕途,仕途生涯共18年。南唐政权灭亡,伍乔不愿出仕,隐居于九华山,卒年不详。

因此,伍乔,绝非伍世才所考证的“955的状元(应是958年)”伍乔是成人后再入庐山国学直至中状元时,就已近30岁的人了,也绝非18年仕途后,在南唐灭亡之际(975年)死亡,而是随南唐灭亡而仕途结束,不愿出仕宋朝而隐居九华山,隐居时年龄(30+18)约48岁至50岁的人了。如果按伍世才之说,955年中状元,975年死亡,即使伍乔有18年或20年仕途,乔公岂不是“英年早逝”?可在李晖《唐才子伍乔研究》文章中找不出“英年早逝”的字眼,只有“成人后入庐山国学”“18年仕途”随后是“隐居九华山”“卒年不详”等词语。关于伍乔出仕前履历钩沉,与仕途官职的考察,李晖在文章中论述很清楚。他根据北宋马令的《南唐书》、南宋陆游的《南唐书》、清代吴任臣的《十国春秋》和乔象钟、陈秋民,唐代文学史?唐代文学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以及傅璇琮唐才子校笺?第一册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等38种参考资料为佐证,足以为信。

李晖同志又说:“《庐江县志》将伍乔登科的年份定在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贵池县志》又说是在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两种说法,均缺乏考证,不足为信。

其二:“梦授、大官、伍醇、伍杰四世同堂辅助闽王是王知审入阅‘初期’的事,《三考》前后论述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闽是898945年,共47年。作者之所谓 “初期”是47年的前15年,即913年左右。既然是“初期”,何来“中期”随王车驾征战,建称江西安福城伍姓第一城(闽王第二都)”?既然是“初期”,又何来“末期”“伍城王城尽忠魂”的惨剧?又何来伍正己子侄一千多人战死或自杀?请问:伍正已子侄真有一千多人被战死或自杀尽忠吗?这前后矛盾,且违背客观事实的说法,能站得住脚吗?

象作者这样的所谓“考证”,我认为是蛮横!是武断!是不负责任的“乱证”!是“朝令夕改的“随意证”!能令人信服乎?嗟夫!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新化三塘隆公二十九世伍志敏于二0一九年三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9-5-8 20:57:53编辑过]
2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19/5/8 21:00:16
张洎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4年),好攻人短,博览佛道书籍。南唐保大十六年(958年)戊午科伍乔榜进士第二名,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起草诏书。任中书舍人,拜清辉殿大学士。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4063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