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ww.wu-zupu.com/

伍氏源流、伍氏族谱、为伍氏人提供寻根帮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伍子胥:孙武是我的马甲

1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19/6/20 9:24:40
伍子胥:孙武是我的马甲

伍子胥向天大喊:“孙武其实是我马甲!还我兵圣的称号!”

孙武,又称孙子,后世称为“兵圣”,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名扬天下的大咖。但他很可能只是另一个牛人的分化,孙武的真身是他的吴国同事——伍子胥。但众所周知,孙武不是齐国人嘛,怎么和楚国人伍子胥扯上关系的?

证据一

成书于战国的史书《左传》《国语》均无孙武其人,关于孙武的最早记载是在《史记》。其中《左传》偏记事,《国语》偏记言,是公认关于春秋史最详细而客观的历史散文,但两本书均未提到孙武其人。《左传》详细记载了吴王阖闾攻破郢都之战,却只提到伍子胥,没有提到孙武;《国语·吴语》更是很大程度直接取材于吴国史料,却也没有孙武其人的记载。

不仅如此,同时的诸子散文也未提到孙武其人。仅《韩非子》说“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这里虽以孙子和吴起并称,但明显此孙子是孙膑而非孙武!这又产生个新问题,《孙子兵法》难道是孙膑的作品?但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汉简否认了这点,而且汉简《孙子兵法》中明确记载孙子和阖闾的对话。可见这个孙子应该是阖闾部下。

但这个孙子到底是不是孙武呢?其实最早把孙子叫做孙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如此,司马迁还为孙武立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中间一大段是孙武练女兵的,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说了。大家可见发现,除了练兵这事比较详细,其他的记载都非常简单。甚至没有说孙武是什么时候来吴国的,也没有说孙武之后怎么样,更没有说孙武的具体战绩,只含糊地说了句“孙子与有力焉”。还有孙武,既然到了吴国生根发芽,为什么他的后人孙膑又出生在齐国呢?

证据二

孙武的经历与伍子胥基本重合,能力与伍子胥极其相似。“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雠,不可从也。”(《左传》)伍子胥(员)最早到吴国陈述讨伐楚国的好处给王僚(州于),但阖闾(光)从伍子胥的进言中认识到伍子胥是个政治和军事的大才,诬陷伍子胥是为了给自己父兄报仇,让王僚不要听从。伍子胥也识破了阖闾的异心,于是投入了阖闾阵营,并推荐专诸为阖闾杀了王僚。

之后,伍子胥向阖闾进言:“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左传》)明确提到,伍子胥用了一种先进的“疲楚战略”,即把部队分成三支,轮流骚扰楚军,之后的结果是“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左传》

实际上,伍子胥也有军事作品《水战兵法》,记载伍子胥对阖闾详细阐述水战操作:“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越绝书·佚文》引《水战兵法·内经》)尽管没有完整作品流传于世,但也能从吉光片羽中看出,伍子胥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有着《孙子兵法》没有的水战理论。

为人熟知的政治家伍子胥是个军事家;同样,广为人知的军事家孙子也是个政治家。汉简《孙子兵法》中记载孙子和阖闾的对话,孙子就天下形势详细地分析过,并根据晋国六卿的土地制度,准确无误预测了韩、赵、魏三家将瓜分晋国。而汉简《盖庐》则记载了盖庐(阖闾)和申胥(伍子胥)关于政治、军事的对话。简单对比即可知道,孙武的经历,伍子胥可以全部包容;孙武的能力,伍子胥可以全部具备!

证据三

孙武的性格与伍子胥相差不大,名字与伍子胥有些雷同。孙武和伍子胥,不仅经历、能力相似,性格、名字也相似。孙武喊出“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史记》),并不顾阖闾反对斩杀了二姬;而伍子胥也多次向夫差苦口婆心,劝说夫差不要接受勾践投降、不要受奸臣伯嚭蒙蔽、甚至直斥夫差。由此可见,两人性格都非常刚硬,比较讲原则,尽管都有经天纬地的智慧,但都缺少政客的圆滑。究竟是如何把伍子胥一分为二的呢?值得玩味的是孙武和伍子胥的名字。“(伍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左传》)伍子胥预料到了自己要被夫差所杀,于是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并让儿子改为王孙氏。“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潜夫论》)

很可能之后王孙氏简化为孙氏,所以《孙子兵法》实际上就是伍子胥(及其后学)的作品。伍子胥即孙子,孙膑也就是伍子胥的后人;而司马迁给孙子取上“孙武”的名字,则很可能是“武”“伍”谐音(如夏代“武观”一作“五观”),或者“武”只是武经的意思,但太史公却误认为是人名,所以才臆造了“孙武”这个名字。

值得说的是,尽管《史记》对孙武的记载颇为简略,但之后许多资料都建立在信任太史公的基础上,为孙武编造了更多的故事。比如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提到孙武随从阖闾、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郢都,但《吴越春秋》也对孙武身份提出质疑,“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认为孙武是齐国人的说法没依据,更可能是吴地的隐士。但春秋时代的隐士有如此高的文化水平?实在令人质疑。

《新唐书》给孙武生造了一个世系表,认为他是齐国大夫孙书的孙子,因为齐国是这个孙书最早拥有孙氏的,但《左传》明言孙书在前484年参与了吴齐艾陵之战,孙武作为孙子却参加了前506年的吴破郢都之战?同样经不起推敲。《全唐文》则认为孙武是卫国孙氏的后代。实际上这些矛盾的记载,更能说明很多说法只是想象和推测。更有现代一些读物,直言孙武来到吴国是为了避祸,甚至把孙武的年表、孙武的隐居地都列出来了。

但这些,都只是文本中的孙武,并不是历史上的孙武。孙武就是伍子胥,这才是兵圣的真面目。

——本文系《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附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f69c22c4701ce2285ff0ee99f4c0e62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9-6-20 9:49:53编辑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24316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