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伍氏源流网——论坛 http://www.wu-zupu.com/

伍氏源流、伍氏族谱、为伍氏人提供寻根帮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来自北燕王朝的东北胡语、如何在广东孕育出粤语中的四邑方言?

1楼
伍德强 发表于:2020/9/1 10:54:36

来自北燕王朝的东北胡语、如何在广东孕育出粤语中的四邑方言?

 

 

这是一个很少人去探讨的地方历史文化话题,包括广东四邑片区的人民。他们中的多数人只知道“台开恩新”(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兄弟在近代的融合历史、而不会太多去关注他们所使用的四邑方言是怎么来的。

就学术角度而言,我觉得这是广东非常独特的一种地方语言:既有传统的粤语咬字发音、又具备一些北方古雅语成份,其铿锵程度远远超出了粤语的六个音调!我们在听四邑方言时,有时候会恍惚在听一首古代歌谣,这确实非常有“穿越感”。

当代语言学家表示,完整的四邑方言有八个音调(仅恩平地区为七个),一首古曲也就“五音”,难怪它“说得好不如唱得好”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据历史考据,“四邑”的最初源流来自新会,公元222年(三国期间)时设平夷县、420年(南朝宋)时设新会郡,治所均在今日广东新会的司前镇一带。公元436年(北魏太延二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其后裔冯业便率300人浮海投宋、被宋文帝刘义隆敕封怀化侯,世袭广东新会并为地方郡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在今日司前镇的太平村一带,当地人所说的“司前话”咬字就非常另类,不但广东人听不懂、就连地道新会人也听不懂。但分析“司前话”后人们发现,四邑方言正是“粤语的咬字加司前话的音调”,这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不过在“司前话”从何而来的问题上,就不得不要谈及北燕王族后裔冯业及其后世人在广东的历史了!

由于冯业及其家族世为新会郡守,这一起南下的300人无疑就成了当地身份地位最高的一批人;而作为郡治之地的司前镇,无疑会首当其冲受到了北燕语言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今日司前镇太平村、天等村等地的人也许就是这三百北燕人的后裔,因为无论从语言及生活习俗看,他们都保留了浓浓的“古中原”气息——至于这当中的具体真相是如何,则仍需人们去考究发掘,毕竟距今的年代过于久远,我们已难以发现历史明证,包括最初的新会郡治地址,至今依然是谜。

如今,新会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木美人”就来自司前镇天等村。从人物形态来看,这“木美人”完全不像是岭南之物、因为她身着隋唐汉服、面部却又具有典型的西洋油画特征;而根据天等村李氏族谱描述,它所诞生的年代又在明洪武年间(如果该族谱描述真实靠谱的话),其来源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木美人”与北燕、中原及西洋文化之间到底有何关联?这些谜团就如四邑方言的成因一样,一直叨扰着我的好奇心。

随着冯氏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到南朝梁的时候,冯业的孙子冯宝便担任了高凉太守、其下辖的高凉郡思平县也一直由冯家族人担任县令。这个“思平”就是隋唐后的“恩州、恩平郡、恩平县”,在唐朝到明朝期间、恩州治所曾多次在今日恩平及阳江之间反复切换,或干脆整体并入过阳江县。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冯宝就是“岭南圣母”冼夫人的夫君,在整个南梁、南陈、隋唐期间,冯冼家族就是实际上的“岭南王”,隋朝及唐朝对岭南的和平统一,全赖这个传奇家族的巨大贡献。那么,在冯氏势力世袭的新会郡区域,人们所使用的“南海郡粤语”(新会最初属南海郡)就尤其受到了北燕语言的最强大同化,这属于可以推测的一种历史真相,无需文物佐证,正如满清入主北京后,东北满洲语言也影响了北京方言一样。

后来的台山、开平、斗门(还有鹤山)等地均由新会置地分出,这些地区的语言实际上源出一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四邑方言。不过,“四邑”指的是“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个县,那么原隶属于高凉郡的恩州如何又成为“四邑一家亲”呢?

除了恩平锦江(潭江)与新会“同饮一江水”之外,直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今日地域概念的恩平才由“新兴、阳江、新会”三地拆地而置;从此,恩平县也开始融入“四邑方言”圈中,不过也由于上述历史原因、恩平的四邑方言还是相对地保留了一点点粤西韵味。

“南海郡粤语”的声韵原本就够丰富了,再混合点来自东北方位的胡语后,说它如同一曲“古歌谣”一点都不夸张,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就属这类风格的雅语歌谣。正宗的粤语词汇都有专属的“广东文字”,不过四邑方言所使用的词汇却又明显超越了粤语,这导致四邑方言中的不少古音似乎成了一种没有文字的“乡土语”;其实正好相反,这些“乡土语言”其实都存在古雅语的一一对应,哪里“土”了?

北燕王朝所在地域就是古燕国范围(国都在辽宁省朝阳市),在保留西周国风文化的同时、受到中原儒文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以四邑方言中的“哪里”为例,其”乡土“语所表达的其实就是”乃止“,《诗经》里有“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的歌谣,意思是“到这个地方就要安家落户了,就要开渠垦荒奔忙劳作了、就要划疆治理了“,这里的”乃止“同样表达的是地点之意。再比如,四邑方言中的“明亮、天亮”以“皓”来表示,《诗经》里也有“月出皓兮”……类似例子不一而足,如果你依旧认为那些古雅语为“乡土话”的话,谁雅谁俗就显而易见了!

除了受到东北古胡语的影响之外,在南宋王朝升广州为”翔龙府“期间、四邑方言同样受到了来自宋代古语的影响,因为那时候广州的”翔龙府“仅为名义上的宣告,真正南宋小朝廷全套班子都在新会崖山。既然行政上升格了,人文礼教方面必须有所施行的,今日新会、斗门、台山等地就保留了不少来自南宋的传统礼节,比如媳妇称夫家母为”安人“,就是宋代的常见礼法。

在礼法以外,语言方面的影响也肯定很大,今人说四邑方言有“闽、粤、赣、客家”语言的元素,其背景正源自宋廷南迁以及南雄珠玑巷的大规模移民。新会良溪村(今江门棠下镇)就是南雄以外的“后珠玑巷”,宋朝时候,正是博学多才的罗贵带领人们从南雄南下新会良溪、再由良溪往广东各地“开枝散叶”,粤语中的“不用(唔使)问阿贵”就来自这段历史。

综上所述,你还会认为四邑方言缺乏文化根基么?更多的音调、更为丰富的古雅语词汇,足以令它纳入“语言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了,可惜我这个“砖家”作不了主,希望有真正的“专家”能出来振臂一呼、为保护和发扬四邑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资料来源于: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0-9-1 11:10:34编辑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09375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