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伍氏典故 → [转帖]安徽阜南古城焦陂


  共有2031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安徽阜南古城焦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48 积分:30482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转帖]安徽阜南古城焦陂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19 14:11:16 [只看该作者]

安徽阜南古城焦陂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725e2d0101jkb5.html

杜选凌

 

在阜阳城东南三十五华里,阜南县城东北二十五公里处的清河故道与润河交汇处,有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焦陂城。现有居民六千余户,人三万余口。史书介绍西周时为城邑,宋以后置镇,属颍州府辖四大城邑之一,十大古镇之首。

《颍州府志》记载:“周分封列国,春秋时可考者为胡国(今阜阳)为沈国(今临泉)、为州来国、为廖国、为蒋国、为蒙邑、为慎邑(今颍上县城)、为鹿上邑(今阮城村)、为焦邑(今焦陂)。”“邑”古时为“城”,由此可知,我县的焦陂城与鹿上城均与阜阳、蒙城、颍上一样为西周时就已建成的几个城邑之一。时间应在“鹿上会盟”之前的60年之前,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唐书地理志》载:“汝阴(今阜阳)南三十五里有焦陂城。”清楚的告诉我们唐以前焦陂为古城无疑。“焦”、“椒”古字假借,陂坡古字相通,椒陂即焦陂。《正德颍州志》载:“焦陂东有古城一座。”经现场考查,该古城遗址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为3.6平方公里,长方形,地形起伏隆起,古砖碎瓦俯拾可见。该遗址东临清河故道,北靠润水,南与小润河十里相望,西与胡(胡子国)、鹿(鹿上)官道一望之地。四周平原绿野交错如画,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城内街道纵横房舍密布,人口稠密商贾云集。河岸码头墙桅如林,铁佛寺、佛寺塔,古塔高耸入云,东岳庙、清真寺楼亭台榭,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恢弘。古井群星罗棋布,布局合理。古城历经沧桑,地面建筑早已毁废,惟有三十多眼古井和清真寺古楼建筑尚存,是这个古城历史悠久的见证。该城两面环河,两面陂塘,水路交通便捷,城为夯土城墙,城墙高厚,护城河与北润河、清河、南润河通可行船。城门吊桥高悬,水深濠宽,为一水城,城池坚固,属春秋时宋国名城。

周襄王34年(公元前638),“鹿上之盟”后,宋楚“鹿上之战”与“泓水大战”,宋为楚败,强楚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中原城父(今亳州)地区,除胡国(今阜阳)外,焦陂等大片地盘归楚国所有。由于楚国的都城在湖北的江陵,距焦陂数千里远,焦陂又在胡国背后,距胡国最近。所以焦陂的地理位置对楚国来讲十分重要。公元前560年至公元前529年,焦陂城由楚名将伍举率重兵镇守。《正德颍州志》记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焦,又名焦举,亦名焦邑。”经考伍举是楚国老将伍参的儿子,春秋时楚国名将,楚庄王时期,伍举随父伍参参加对北方宋、郑、陈、晋等国作战,屡立战功,尤其是为庄王献策和治理国家有大功,被庄王封为大夫,并把距伍举老家胡国(今阜阳)很近的焦邑城(今焦陂),作为伍氏的封地,赐给了伍举。焦邑城成了伍家的私有城邑。伍举把还乡多年的老父亲伍参和全家老少从胡子国搬到焦邑城居住,改焦邑为焦举(今焦陂)。楚平王初年伍举告老还乡回焦举城颐养天年,其子伍奢继任为将,由于伍奢文武兼备,才高品正,被平王封为大夫和楚太子建的老师,加太子太师衔(详见《伍子胥为焦陂人初探》),全家世居焦举城(今焦陂)。伍奢任职前后,其妻在焦举生有二子,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字子胥(史书未记载伍尚和伍员的生年、生地,只说是楚国人)。按时间和地点推算确认为生在焦举(今焦陂)。祖孙四代五人相继为楚国名将重臣。楚国把远离京城二千里之外的城邑作为带兵重臣的封地,可见焦陂城是楚国的军事要城。

在中国历史上,楚国是一个不断向外国用兵侵略的军事大国,由于军事需要,楚国要急于打通淮河、谷河、南、北润河、颍河的水上通道,便于迅速向北方运兵和运送战略物质。大约在公元前530年前后,楚灵王以发展商贸业为借口,调集数十万民力开挖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所谓通商渠。《颍州府志》载:“郡城之南,楚灵王自水台西开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该渠由南照集西淮河岸边的水台西部开挖,由淮河穿过谷河,南、北润河,由焦举城东侧北上,经八里松过九里沟,会东七里沟入颍河,直达胡子国(今阜阳城)。该渠在开挖时宽四丈,深两丈,全长70公里,可供四只商船对开。建成后南、北、东、西水路运输畅通。焦举城位居通商渠中段与南、北两条润河交汇的臂弯里,系东、西、南、北航远的中转枢纽,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商贸旅游业也随之日渐繁荣。

公元前495年,楚国陈兵于焦(今焦陂),突袭胡子国,不到半天胡子国亡。《左传》记载:“公元前534年,楚国由淮河经通商渠取焦邑,经汝阴,533年灭陈。”秦统一中国后,汝阴(今阜阳),焦举均属汝南郡直辖城邑,设邑宰(相当于县令)。属原鹿县辖城,西汉以后因有陂塘,焦举改名焦陂,属富陂县所辖水路交通的中转枢纽。晋以后属颍州府辖焦陂城,唐末古城毁。《正德颍州志》载:“焦陂镇今废镇西”原铁佛寺塘边破落的碑文载:“焦陂前代置镇,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已卯五月立石。”由此推证,焦陂废城设镇时间是宋以前的唐代。《颍州府志》载:“宋为顺昌府所辖焦陂镇。”元朝末年,由于附近柳沟集暴发了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焦陂也与柳沟集一样被元军杀成亡族断烟的无人区,宋以后建的新城又一次被毁。从今焦陂各民族的许多姓氏族谱中发现,多为明洪武年间的移民迁入。人们在废城区再建新土城,兴镇兴集和繁荣经济,土城焦陂属颍州府汝阴县所辖焦陂镇。清代与民国时属阜阳县所辖十大名镇之首。

 

 

东临清河

 

南北走向的清河,清波涟涟,荷花映日。二千年前,由于军事需要,楚国开凿成通商渠,按时间计算,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后因历史变迁,陵谷易位,黄河上千次泛滥,黄水南下成灾,该渠多次为黄砂淤塞,造成航运中断,两汉、西晋时多次疏浚,时淤时通,未能根治。《颍州府志》记载:“颍郡城南,旧有小河一道,直抵南隍,谓之通商渠,岁久湮淤,五代时刺史王公祚浚治之,易名曰清河,清河开而南境无水患。”经考五代时王祚原为颍州团练,因政绩和能力升为颍州刺史(太守),任职后更勤政爱民,在查考颍州诸河道时,发现黄泛过后,通商渠淤塞断流陂塘无水,遂组织和亲率数万民工,疏浚通商渠,清理河道和陂塘。为了把疏浚清淤形成制度,让后人继承下去,于是把通商渠改名为清河,以示年年清理河道,把混浊的水变为清泉。《颍州府志》注:“宋皇祐、熙宁年间,欧阳修、苏东坡两公相继主颍,益加浚治,盖以清河之为南境利也。”经考大文学家欧阳修公于北宋仁宗皇祐之年(1049),由扬州调任颍州知府,到职后第一要务是做一些于民有利的事情,在调查中发现西湖、清河、颍河、南、北润河、谷河、淮河和焦陂塘等坡堰失修,黄河不断决堤,黄水南下泛滥成灾,造成颍州西湖、颍河、清河、润河、谷河、淮河等不断有节段和局部湮淤,即上疏朝廷准许留下治理黄河一万民工疏浚和清淤治理河道。《正德颍州志》注:“知颍州,公恕坦易(公即欧阳修公),明不致察,宽不致纵,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陂堰以通西湖,引湖水以溉民田……。”欧阳修公率民二万余人,疏浚清淤,治理河道,引清泉灌田。欧阳修知颍两年时期,焦陂水利河道畅通,水资源丰沛,有两年“天大旱,清河两岸果大熟。”《颍州府志》载:“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跟欧阳修公离任42年后,其弟子苏东坡出任颍州太守,苏公主颍期间,凡是利民益民之事,苏公均及时为之,发现西湖与城周各河道时有湮淤,同样及时上奏朝廷,“留下治理黄河夫役万人,用来开挖沟渎,以剩余劳力作三闸通焦陂浚西湖。”东坡公与恩师欧阳公一样组织和亲自率领全颍州人民,疏浚大小十余条河道后,《颍州府志》载:“在清河与大小润河、白龙桥三处建闸,以时蓄泄,以利农耕。”大、小润河与清河交汇处在焦陂的南北两处,白龙桥在今王化集北谷河上面,此三处闸全在今阜南县境,苏公亲自设计并派人去凤台购买来许多大型石板石料等,闸建成后秋冬蓄水溉田,春夏开闸泄洪,焦陂地区坛加水溉良田数千顷,东坡公看到这水乡焦陂的丰收景象,高兴地写下了:“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的诗句。欧、苏两公知颍和离开颍州,焦陂的四十年内是焦陂物阜民丰的盛世时期。

宋南渡时,扒开黄河大堤,黄水夺淮河南下成灾,中原一片泽国,清河又逐渐淤塞,后曾多次疏浚,未能根治。乾隆十一年,清河有数十里为黄沙淤塞断流,《颍州府志》注:“郡守王敛福传绅士公议,挑浚清河五千四百丈,约三十余里,蓄沟浍之水,北注城隍,南由小润河达大润河入淮,逾月工成。”王敛福为山东诸城人,辛丑进士,一生一是爱民如子,二是勤政廉洁,乾隆十年八月由松江府郡改调为颍州知州,离松江时,松江人民为王府郡送万民伞,万民伏道送数十里始回。王任颍州知府第二天即下乡考察民情,在焦陂镇发现清河长段已多年淤塞,既无法行船,天降暴雨也无法排水,禾苗庄稼受淹绝收,王即召集颍州城乡绅和县镇官吏开会公议后,亲自挖土和率数万民工疏浚清河河道,不到一月大功告成,引水入清河,暴雨开闸入淮,天旱关闸蓄水,引河水入陂塘,行船载舟,灌溉良田,抢救出清河两岸数千顷良田的庄稼。王敛福太守在焦陂考察民情治理河道三闸后写下《勘灾行》诗,三十六句中有:“下流阻障惊倒灌,上流崩岩轰雷注。千夫畚锸百渎通,余力犹将三闸固。”诗句中看出清河南段淤塞,河水倒灌成灾,王太守率民疏通从颍州到淮河以北的所有河道后,又率民将大、小润河口,谷河口的三闸加固。王敛福疏浚清河,浇灌清河两岸大、小润河、谷河两岸的良田万顷,焦陂地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王敛福任三年颍州太守后离颍,焦陂与清河两岸的数万人民自动赶往颍州,直送到州城北四十里方洒泪告别。清河两岸的人民至今还怀念传诵着二百年前爱民如子的王敛福太守。可是好景不长,清道光以后的一百三十年内(1820-1948),黄水数十次南下,清河逐渐为黄砂淤塞,1938年,黄河花园口被炸开以后,黄水连续十年时期夺淮河南下,清河——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从地图上消失了。

北依润水

古城北依小润河,《颍州府志》注:“郡城南三十里,沟浍积水成河,过黄邱东流至砖桥,东入大润河。”此河虽只长八十余里,却因地势西高东低明显,积水冲刷而成,河宽水深,春夏时水流湍急。该润河成河时间史书未见记载,估计大约有五千余年历史。小润河为焦陂古城的北天然屏障河。由于该河从焦陂城背后向东西延伸与清河、大润河、谷、颍、淮河通航,所以河道的商贸船运业带动了焦陂的经济发展。中国近代小润河连续发生了数件闻名中外的大事,一是1957年在焦陂东段润河与清河交汇处东面的河床内出土了八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龙虎纹铜尊”、“饕餮纹铜尊属国家稀世孤品——国宝,龙虎纹铜尊”属特级文物,宝中之宝(商代青铜器中精品)现藏国家历史博物馆(另有专文介绍),轰动世界。在出土龙虎尊的一华里外的润河中间,1947年还出土了约500公斤重的大铜鼎等13件青铜器文物,小件于解放前大部流失,有四小件青铜器分别珍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大鼎于1956年被掘鼎人农民张殿春卖到南京炼铜厂化铜了。19486月,在清河与小运河交汇处的西段还出土了六件商代青铜器,多数已流失,有三件珍藏在安徽省博物馆。19705月在小润河上游三塔镇胜强村小润河旧河道中,出土了47件楚金币“郢爰”,其中全国最大的联体小印19印“金饼”属国家一级文物,被送入国家博物馆(另有专文介绍)。2002年焦陂附近的清河故道内出土了目前安徽最大的象牙化石,现藏县文物所库房。六十年来清河、小润河地区连续出土大量国宝级文物,引起世界教科文和国内外考古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踏入小润河和清河故道考查,一致认为焦陂古城归楚以后,由于清河的开挖和与润河、谷河、淮河等数条河流的畅通,二千七百年来,这里商贸旅游业兴起,带动了焦陂地区的经济繁荣,城内商贾云集,河内舟辑如蚁,竞相往来,由于水深流急,商船超重,沉船事故时有发生,沉船后国宝文物沉入水底,被泥砂复盖所至。结论是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悠久的历史。

两面陂塘

焦陂二字最早出于汉代。因有陂塘,故曰焦陂。焦陂塘开挖于何时,史书未见记载,有专家研究很可能陂塘形成于秦代,因秦末淮河流域曾发生过特大地震,焦陂塘很可能是地震形成。焦陂曾名曰焦陵陂,以多陂塘载入史册,闻名于世。《十三州志》记述:“东汉永元九年,分置富陂县境内多陂塘,以溉稻,其地有富陂、焦陵陂(焦陂)等多处,水利条件优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特以此例而释陂云:“陂皆以灌溉,各陂塘中,以焦陂塘最著名。”更说明陂、坡古字假借,椒焦古字通用。汉代史料告诉我们,在东汉初年,焦陂由于润河、通商渠水资源丰沛,焦陂地区人民把原地震震出的陂塘又挖深加宽加长,引河水入陂塘,以灌溉水稻。史料也告诉我们东汉以前这里的劳动人民把江南的水稻移载于淮北焦陂地区,并在此安家落户。曹魏正始四年(243),司马懿采纳邓艾的建议在整个淮南、淮北治理河道陂塘,《十三州志》记述:“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在今亳州),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淮北、淮南,穿渠三百条,溉田数万顷,淮南淮北,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穿渠三百条是疏浚两淮境内的所有河道,大治诸陂于淮北、淮南,焦陂塘在历史上有数十顷,当地人称其为湖泊,当属诸陂之首。《新唐书,地理志》云:“汝阴县南三十五里有焦陂塘,引润水溉田数百顷。”明《正德颍州志》载:“焦陂塘在州南六十里,广数十顷溉田万亩,唐刺史柳宝积引润水入塘,灌溉倍之。”《颍州府志》云:“焦陂塘郡城南三十五里,广十余顷,唐刺史柳宝积复教民置陂,引润水入塘,溉田千顷。”经考唐初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柳宝积为盛唐高宗永徽年间颍州刺史,在位四年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柳宝积泛舟焦陂调查民情时,发现焦陂人用陂塘水灌溉良田千顷,人民丰产丰收,于是发动全颍州人民置陂塘,组织焦陂和通商渠两岸人民把原有陂塘加宽挖深,并在其它旱地旁再开挖新陂塘,便于蓄水溉田,扩大了丰产面积。史志记载的柳宝积第一个率民开挖陂塘和扩大陂塘面积的惠民举措载入史册,为后人传颂。

大文学家欧阳修于仁宗皇佑元年(1049)知颍,到任以后,把赈灾济民、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作为第一要务。在调查民情中发现,焦陂水资源丰沛,原有陂塘属唐以前开挖的,可灌良田,但还不能适应焦陂和颍淮地区的人民需要,于是组织全颍州人在清河、颍河、泉河、大、小润河、谷河、淮河等凡是有河道堰沟的两侧和无法抗干旱无法蓄水的地方,都在适当地方开挖新陂塘,以灌溉良田。欧公为调集民力,疏浚河道和修堰开挖陂塘,特奏请朝廷免除颍州征役一万余名留颍,便于统一使用。欧公在颍州任职不到两年时间,但是确把全部时间都用在治理开挖陂塘和疏浚河道上。欧阳修公亲自率民把颍河、大、小润河、谷河、洪河、清河两岸的陂塘、堰沟、河流连在一齐,把陂塘与农户村庄建设连在一齐,把大的村庄挖成围塘,塘土建成围墙,形成围寨。焦陂向东西延伸的陂塘,由于陂塘水面积大,形成湖泊。欧公利用陂塘,一是溉田,二是行船,三是护城护寨,四是游览观景。欧公帮助人们在良田内栽稻,在陂塘内植藕养鱼,焦陂变成了连天碧叶,水美鱼肥的鱼米之乡。七年后欧阳修在青州做知州,仍怀念焦陂的碧水蓝天,荷红柳绿,于是在寄给焦陂常秩隐士的《忆焦陂》诗中写道:

坐擎颜鬓日摧颓,及取新春归去来。

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

四面百花主要是陂塘和田野的百花盛开。

十年后欧阳修公到京城做京官,官居一品大学士、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后因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认为每日闻鸡鸣早起上朝,风雪无阻,还没有常秩隐居椒陂自由,多次奏请辞官而未获准,下朝回家时又想起常秩,非常羡慕常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原生活,于是给常秩写信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曰:

疏星牢落晓光微,残月苍龙阙角西。

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

羽仪虽接鸳并鹭,野性终存鹿与麋。

笑杀汝阴(椒陂)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

欧阳修公借诗抒发了不愿再居官的心情。

欧阳修公一生有八次回颍州,有上百次逐舟焦陂,焦陂的田原风光,焦陂的物产民风,焦陂的鲜虾肥蟹,焦陂的美酒佳酿都给欧阳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水天一色的焦陂塘,是欧阳公亲自率民开挖和向四面延伸成湖泊一样的陂塘,每年春夏秋三季,湖区红荷映日,连天碧叶,稻浪千重,绿波荡漾,岸边的农舍鱼村,星罗棋布,风光秀美。陂塘内蟹肥水美,在诸多陂塘的其中一个陂塘。由于水面广大,从地形上看约长六里宽四里,实为一个大的湖泊,该湖内盛产一种青黄色的野生甲鱼,食者肉嫩味美,清热解署。该陂塘被群众命名“老鳖湖”,此名言传至今。欧公每游焦陂,总要让仆人们捉回二三只带回下酒。欧公对焦陂塘的感情很深,离开颍州后,无论是在做京官或在外地做官,他时刻都想念焦陂,盼望能回颍州定居和常住焦陂。有一年在京做官,一次苦风愁雨三日不能外出,他思念焦陂, 这时他儿子欧阳发送来焦陂九龙泉水酿的酒和焦陂晒干的鱼虾,欧公一见大喜,诗兴大发,顺口吟出:

  浊酒倒残壶,苦雨杂干虾。

  有田青颍间,尚可事桑麻。

青是青河也是焦陂的代表河,诗意中看出欧公在清河陂塘附近置有陂塘良田,所以欧阳修公与焦陂有不解的情结。

熙宁四年(1071)二月,欧阳修被贬官到蔡州做知州,蔡州离颍州很近,欧公有十年在京做官未回颍州与焦陂,十分想念焦陂,于是他急不可待的与一仆人驾一叶扁舟从淮河转清河,直进入焦陂城西陂塘边的码头,进了鱼舍酒馆,唤店家上九龙泉的酒和东湖的甲鱼汤,年青的酒保一看来一位鹤发银须的老者,随说了一句:“九龙泉水酿的酒,需多加银子。”欧公笑着回答说:“不用怕,我没有钱,佩带有金龟,可随时解下换酒。”金龟是唐、宋时期皇帝赐给三品以上官吏佩带的一种饰物,欧阳修曾为一品参政,枢密院史,自然有金龟,更重要的是欧阳修在焦陂说的“金龟可解”是一句笑话,他借用唐代诗人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典故。唐开元十八年(730)时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贺知章初次遇到年青有才华的新科进士李白,贺对李十分赏识,喜称其为“天上谪仙人”忙邀李白去喝酒,因仓促未带钱,贺知章就解下金龟换酒。用朝廷颁赐的官饰随意换酒,追究起来是要犯法的,但为了请李白喝酒便什么也不顾了,在场的李白、张旭等人都很感动,后来贺知章去世时,李白很悲痛,想起“金龟换酒”之情,怅然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一诗,有两句是“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此时的欧阳修才说了用“金龟换酒”,这时店主人从后院出来,一看面前老者是焦陂人日思夜盼的恩公欧少保,万分惊喜,赶快跪了下来,欧阳修也认识店家,店主人请欧公饮酒,欧公坚决如数付了酒钱。欧阳修在焦陂用金龟换酒之事,成了千古美谈。欧阳公乘着酒兴绕湖游览后离开焦陂,看到焦陂的湖光水色陂塘鱼荷,脱口吟出:

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

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未下船。

笑问鱼翁酒家保,金龟可解不须钱。

明日君恩许归去,白头酣咏太平年。

欧阳修在蔡州做了五个月知州,皇上即批准欧公退休致仕,欧公于当年八月回颍州定居,回到自己时刻都魂牵梦绕的焦陂。欧公把焦陂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游览胜地,经常与文友们饮酒赋诗,逐舟焦陂。

1072年八月中旬,欧阳修公旧病复发久卧病床,他预感到自己生命的历程行将终结,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儿孙们的护理下,最后一次泛舟焦陂,在陂塘观景时,忽然阴云密布雷雨交加,在秋风若雨中,欧阳公浑身发冷,两眼落泪,依依不舍的离开焦陂,在离开焦陂湖的船中让儿子展纸磨墨,欧公挥毫写下了平生最后一首《绝句》诗:

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

惟有窗前花,鲜鲜对高阁。

一代文豪欧阳修公,把一生最后的情感,最后的笔墨都倾注和挥洒在焦陂这个美丽和神奇的土地上。绝句虽短,情景交融,悲凉苍劲,余意无穷。这是欧阳修公一生的压卷之作,可见对焦陂的情深意厚。七天后即熙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一代文豪欧阳修公走完了66岁的人生历程,逝世在西湖会老堂家中。

焦陂名泉

焦陂古城,有井七十二眼,经查今焦陂镇内集外尚有民用井三十余眼,以东岳庙东隅一井,久负盛名。该井大约有二千年历史,位居于一陂塘附近。有一年天久旱不雨塘干河涸,禾苗庄稼枯萎,农民们十分焦急,一天早晨,忽然在陂塘边现一深坑,喷沙吐泉,干涸的陂塘很快为泉水灌平,因沙映朝阳金光闪耀,故称金沙泉,大家在陂塘边砌石成井。此井水位恒定,遇暴雨不溢,逢久旱不枯。西汉末年刘秀率军在原鹿城打败王莽的叛军,追军途经焦陂,十万将士皆通日饮用此井水,而该井水位没有下降,刘秀十分惊奇,连说奇泉、奇泉,从此这地方人民称该泉为奇泉,言传至今。北宋欧阳修公任颍州太守时游览焦陂,在茶社品茶,直觉茶味甘美怀满不溢,饮后顿觉神清气爽,问其原因,大家都告知是用金沙泉水煮之,故而茶甘味美,怀初满而水不外溢,欧公亲临井旁,并派人掏井,清理井下淤泥,发现井底有九条泉眼如金龙喷水,以东南角一泉眼最旺,欧阳公即为此泉命名为”九龙泉“也,从北宋开始此井有两个名子,一为“奇泉”,一为“九龙泉”。后来欧阳公在一首赠嵩山住山道士许昌龄的诗中写道:“九龙泉水一百尺,恁君汲井试烹之。”告诉人们,焦陂的九龙泉水煮茶茶美酿酒酒香,不信可取水试烹,以尝其味,从此以后焦陂城远近百里人民皆知焦陂古井为“奇泉”和“九龙泉”言传至今。

近二千年来,焦陂人饮用此井泉水,焦陂城内茶馆、饭店皆挂出“九龙泉水”或“奇泉”水的牌子,借以招揽顾客。解放前,阜阳县长郭坚先生曾出资为该井建亭,先生经常派人用马车来焦陂拉九龙泉水回阜阳饮用。1982年,阜南县在九龙泉井旁建了现代化酒厂,1984年省长王郁昭参观此井后,挥毫大书题字为“奇泉神水,当今生辉”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以示赞美。1987年,此井已被县政府批准为全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陂物产

由于焦陂河道纵横,陂塘成湖,水源丰沛,气候湿润,农业水利事业开发较早,《十三州志》记载:“焦陂在西汉时已引进栽值南方水稻,”并在此安家落户。唐宋时代,由于陂塘数量多,蓄水量大,焦陂的清、润河两岸几乎所有土地都被改为陂灌良田,每年春秋两季,小麦大麦水稻大豆高粱等。北宋欧阳修公曾率民在大田栽稻,在陂塘养鱼植藕,大田连续数十年丰产丰收,人民丰衣足食。焦陂古城数条主干街道都有多处米店、粮行、鱼市,焦陂南北东西数百里远近人民都有乘船来焦陂买粮购米的。有资料介绍,颍州城距焦陂数十里远,城内军民上万人口,粮米几乎全部由焦陂水运供给,东汉以后焦陂就成了颍州的粮城。

焦陂古城的酒店,远近闻名,焦陂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有大量的稻米、小麦、大麦、高粱、大豆等原料充足,地下千年奇泉久用不竭,就为酿酒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远在唐朝时期,陂民们用奇泉水、焦陂粮酿酒已成为习惯,许多殷富人家,几乎家家都开有槽坊,北宋时是焦陂酿酒业的鼎盛时期,城内大街小巷,清河、陂塘湖边码头到处都有自己酿酒的酒店,有美酒对外出售。据《宋史、食货志酒》记载:“当时颍州(焦陂)的酿酒业,因水甘土厚已初具规模,焦陂九龙泉水酿的酒窖香浓郁,入口甜落口绵,酒香扑鼻余味悠长。”欧阳修公每游焦陂,总是随意下船到河边酒店,自己品尝店家新酿的美酒和陂塘的鲜鱼,听窗外蝉鸣声声,赏荷塘连天碧叶,与焦陂人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才有“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和“美酒宾佳足自负,饮酣气横犹骄矜”的诗句赞美焦陂的美酒。

焦陂塘湖区和清、润河两岸,由于土地潮湿肥沃、气候适宜的原因,产一种野生名贵中药——“焦半夏”闻名于世。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根生植物,药为根部圆粒状,每年五月成熟成药,五月为夏之半,故曰“半夏。”《群芳谱》载:“半夏,圆者为胜,陈久更佳。”焦陂产半夏以个大、质坚、色白而粉足为主要特点,大如算珠,药效明显等著称。是医药部门公认的药中上品焦半夏。焦半夏的药用功能为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呕吐、咳喘等症。欧阳公有次泛舟焦陂,因流连忘返,秋风凉爽偶感风寒,体温升高呕吐不止,当地郎中用焦半夏为主药的两味土药,煎汤让欧公服用,药到病除很快痊愈。欧公大喜,把此药方呈送太医院为朝廷内宫用药,从此焦半夏成了贡品,名标药典名扬天下。

由于焦陂物产丰富,带来了市场经济繁荣昌盛。焦陂的大米、小麦等粮物每年都不断由水路船运外州郡和京城等。焦陂为远近人们称为粮城、酒城、水城、名副其实的淮北鱼米之城。

名园古寺

唐中期以前,焦陂古城有主街道两条,从遗迹推测多为徽派建筑,古香古色。另有短街十数条,城内有一条人工小河与城外护城河、清河、陂塘相通。

古城东北角一华里处街后有古东岳庙的遗址,该庙占地约四亩,有资料介绍为唐高宗年间颍州刺史柳宝积所督建,该庙两进三间,前后两重大殿,金碧辉煌高大雄伟,四角飞檐高挑,屋脊瓷瓦端置,黄飞虎端坐殿中,四天王列坐两侧,威风凛凛。前后两院各有古松柏数株,苍劲挺拔浓荫复盖,为古城一景。

古城西北角一华里处,有铁佛古遗址一片,从现场查看,该寺占地四亩多,三重大殿,一片古建筑群,两面各有边殿,雕梁画栋楼亭台榭,规模庞大气势恢弘,十分壮观。佛寺早废,解放后剩有古塔一座,有残塔四层,高约18,八角多边形,内有楼梯转台,传说该铁佛寺为唐国公尉迟敬德监造,但未有史料依据。1954年阜南县成立焦陂区政府时,需用砖建房,四层残塔的唐朝大方砖全被拆去建区政府使用,该寺夷为平地。

焦陂清真寺现有碑文记载:“焦陂原有寺观五,所幸存者仅清真寺。”其寺位于老城偏西南,城内自成院落,大门朝南,有寺房边殿近二十间,主殿三间,门楼面南,上面悬有清真寺横匾,两侧石鼓方形大院。与大殿相连有望月楼,飞檐挑爪金碧辉煌,院内有古松翠柏数株,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据寺内碑文载:“此寺建于宋以前。”至少在北宋时期所建,这是我县唯一尚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群之一。碑文还告诉我们寺观有五,说明焦陂古城在北宋以前有五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实为焦陂五大寺院景区,也是这座古城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

古城西北靠内城小河之南侧,有花园馆舍一处,占地七亩多,该园后沟与护城河、清河、陂塘通,可行船,水清见底游鱼阵阵,岸上茂林修竹曲径通幽,院中楼亭台榭,园内花香鸟语。《颍州府志》记载:“知州吕希纯在城南为老师焦千之建焦馆一处。”此园为“焦家花园”,园内馆舍为焦馆。

历史人物

焦陂自唐宋以来为颍州十大古镇之首,地域从北润河到淮河,东西南北纵横百里,相当于今阜南县的地域一样大小,历史上名人辈出,文运大开,鸿儒大家星陈斗列,名臣重将连翩鹊起,重量级人物有:

老将伍参。春秋时楚国大将,楚庄王时与晋争霸,派伍参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庄王初不敢战,伍参力排众议,说服庄王与强大的晋军决战,并取得胜利。后伍参年老退休,因儿子伍举封地焦邑改焦邑为焦举(今焦陂),后随伍举来焦举定居,成为焦举(焦陂)城的最早的老主人,后病故于焦举,传说葬于谷水之阳。

楚大夫伍举。春秋楚国老将伍参之子,自幼随父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大夫之职。楚灵王三年(前538)出使晋,请诸侯与楚会盟,楚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庄王时,因敢于冒死直谏庄王不要沉迷酒色,荒于政事,要任用贤良,远小人,奋起治国。后庄王奋发图强,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富国强兵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560年至公元前529年,伍举率重兵进驻焦邑,《正德颍州志》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焦,又名焦举,亦名焦邑。”焦邑被庄王赐给了伍举,作为伍举的封地(家),伍举改焦邑为焦举城。伍氏全家搬进焦举城,伍举成了焦举城的最早的主人,伍举退休后应该常住在焦举家内,传说病故后葬于谷水之阳。

太子太师伍奢。伍举的儿子,伍员的生父,焦举(焦陂)城第三代主人,后被楚平王和费无忌杀害(详见伍子胥为焦陂人初探)。

上将军伍员。字子胥,伍奢次子,生地与生年史书未见记载,经考证推算伍员应该生于焦举(今焦陂)先为楚国大将,后为吴国上将军(详见伍子胥为焦陂人初探)后客死吴国。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客宦焦陂,大约在公元19年,刘秀率大军征战淮河、洪河流域,大军北还,水路必经焦陂,在焦陂发现一水井,水位恒定,遇暴雨不溢,逢久旱不枯,刘秀十万大军皆通饮此井水,饮后直觉水味甘美,神清气爽,而井水没有下降,刘秀十分惊奇,即为此井取名“奇泉”,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却言传至今。

唐颍州刺史柳宝积客宦焦陂。《颍州府志》载:“焦陂塘,郡城南三十五里,广十余顷,唐刺史柳宝积教民置陂,引润水入塘溉田千顷。”

五代王祚,由团练升刺史,客宦焦陂,《颍州府志》载:“颍郡城南,旧有小河一道,为楚灵王开凿,自淮岸水台,穿大、小润河,直抵南隍,谓之通商渠,岁久湮淤,五代时,刺史王公祚浚治之,易名曰清河。清河开而南境无水患。”王祚疏浚通商渠一年,常住焦陂,是焦陂人世代怀念的客宦功臣。

客宦焦陂的重要人物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后号六一居士(金文一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本人老翁一名),江西庐陵人,北宋一品参知政事,枢密院史。曾任颍州知州,后定居颍州,常住焦陂并用大量时间大治陂塘和疏浚清河和大小润河。1072年八月,游焦陂七天后病故(详见本文)。

苏东坡为客宦焦陂的又一重要人物。“北宋元佑六年(1091),苏公主颍时,曾上奏朝廷,留下治理黄河夫役万人,用来开挖沟渎疏浚清润河道后以剩余劳力在清河与大、小润河、谷河等三个河道的交汇处建三个蓄水涵闸,以时蓄泄,以利农耕。”苏公常住焦陂一年,并高兴地写下了“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的诗句,是焦陂人最为敬重的客宦历史人物之一。

知州吕希纯。北宋名相吕公著之子,寿州人客宦焦陂。欧阳修知颍时,公著任颍州通判,后任御史中丞、大学士的高职。在御史中丞任上,由于怀念焦陂的湖光美酒,陂塘鱼荷等,要求回颍任职,神宗熙宁初年任颍州知州,其子吕希纯随父在颍读书,吕公著知道焦陂名士焦千之是自己恩师欧阳修的又一饱学弟子,因此到颍第三天即携子泛舟焦陂,拜访同门焦千之并当面让儿子吕希纯拜名师焦千之为老师,还支持焦千之在焦陂设馆教书,吕希纯在焦陂读书六年后与老师焦千之一齐离开焦陂。吕离开焦陂后高中进士,官起居舍人。《颍州府志》云:绍圣元年,出知毫州。至建中靖国元年,复以待制出知颍州。在颍期间常住焦陂,能推广父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爱颍州焦陂广大人民的爱戴。

德高品政焦千之。字佰强,焦陂城内人。公元1049年,欧阳修知颍时,焦慕其贤,遂投于门下,因焦博学好文,德高品正,深受欧公厚爱(详见本书)。

“处士”常秩。欧阳修在焦陂的又一饱学弟子,字夷甫(1019-1077),《颍州府志》载:“汝阴常庄(即古焦陂附近常庄人。北宋学者,以经术著称,早年参加科举失败,隐居焦陂,研治《左传》、《公羊》、《谷梁》三传及先秦诸子经文,学识渊博,为人忠诚。欧阳公知颍时,从学生焦千之、徐无逸口中知道焦陂有个叫常秩的才子,于是经常邀来谈论学问。后来欧阳修、吕公著多次向朝廷举荐,可是常秩不为所动,不愿做官,只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原耕读,隐居乡里,因此被焦陂人称为常处士(详见本书)。

红巾军将领王显仲,生卒年不详,柳沟2人,红巾军刘福通部下重要将领,助刘福通、杜遵道利用焦陂、柳沟周围的数条河道起义一举成功(详见本书)。

二品布政使张鹤腾(1554-1635),(见本书)。

生员张大同。字同甫,别号焦陂居士,张鹤鸣长子。

大同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卒于明崇祯八年(1635),出身一个书香门第簪缨世家,其父、叔分别为一、二、三品大员。大同自幼和三叔父张鹤龄一起从名师读书攻诗,习文练武,文武兼备。十六岁与叔父读书时曾泛舟西湖,信口吟成:

闲来一掉镜中行,野水微风兴味清。

浅渚菰蒲多宿鹭,小桥杨柳尚啼莺。

倾壶倒吸秋河冷,横笛长吹夜月明。

回望楼台烟树里,遥看飘渺画难成。

张大同一生不参加科考,不出仕做官,只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原耕读,习文习武作诗论画。张中年时,其父长期在外地做官,父亲的在京同僚数人知道大同才思敏捷,德高品正,有循吏之才,于是联名向皇上举荐,天启时魏忠贤也向皇上推荐,获准后派员来请大同出仕为官,被婉言谢绝。

张大同三十岁时,从寨后小润河乘船泛舟到下游五十华里处的焦陂古城,发现焦陂城内楼堂房舍林立,栉茨鳞比,炊烟袅袅,田野陂塘一碧万顷,风光无限,河流水网纵横交错,土地肥沃,稻浪千重,实属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于是告知父亲同意后,在焦陂购置陂塘良田千亩,在焦陂城西北角的润水之阳与二叔共建《绿藻园书屋》和《匏子园》书屋两处。民国《阜阳县志》载:“焦陂有张大同读书馆舍一处。从此大同定居焦陂,读书种田,写诗论文,寻优觅胜。不料到了已亥正月,一场大难临头。公元1635年正月初十,李自成的农民军二十余万兵困颍州,大同提前十数日被父亲传去,后率其在焦陂地区和淮河两岸招募的共五千余名家丁乡勇等进颍州城,并协助指挥守城,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正月十二下午城破遇难,终年六十岁。张大同在焦陂著《匏子集》一书和《芦花湄亲居》、《友人过芦花湄留饮》等诗文数十篇于世。1984年笔者在县文化馆举办古字画展,焦陂润水附近的苏门后人苏学陂曾献展四幅书画作品,其中一幅是颂苏仰泉将军的书法中堂,作品已残破不全,落款为焦陂居士张大同。

张大壮,张鹤鸣次子,文武兼备,武功高强。官大明朝锦衣卫佥事职(五品)。张家家难后,大壮去黄得功军中一块寻李自成复仇。清兵进中原,大壮参与守江为参将(四品),明亡后返乡务农不再做官,终老家乡。

张大赓五品佥事(详见本书)。

六品主事张大章。字含甫,张鹤腾长子,天启年进士,荫佐暮府,转南京户部主事(六品)。清军入南京,大章弃官先回天棚集务农,后搬焦陂原家父张鹤腾建的《绿藻园书屋》庄园内居住,教子孙读书种田、习文习武,以农为业。

学者张思洽。字孔化,号双桥,张鹤鸣孙,乙亥家难时,与兄弟张思浚、张思淑、张恩冲等张家十余名儿童子孙,被送往郡城南六十里谷水之畔的刘寨躲藏下来,幸免于难。后与表兄刘体仁一块白日习文,夜晚习武,苦练张家刘家家传武功融为一体,武功高强,崇祯十三年被封为五品锦衣卫佥事职,常与表兄刘体仁、刘佐临等一齐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几次冲进军中欲刺李自成未遂。清军入关后,只身去南京,被南明封为参将(从三品),明亡后回颍,因城内和张寨的房舍被毁,故迁焦陂城内居住。弃武修文,闭门著书,书画俱佳。(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在焦陂发现他画的竹石十分潇洒)。张思洽在焦陂著有《双溪诗文集》。他的两个儿子张振举、张振翮在家能传承家学,书画诗文兼修,均有名气。张思洽晚年诗作有:

少年戎马老投戈,把酒言欢气未磨。秋雁横空惊岁序,暮云匝地指关河。人评胆气英雄少,事话兴亡感慨多。他日采山寻隐迹,知从何处问青骡。

张思洽活到九十一岁,无病寿终。

诗人张思浚。字孟深,张鹤鸣孙,因张鹤鸣两平苗民叛乱的功绩,荫封锦衣卫正千户(五品),后奉福王命去南京任本卫镇抚(四品)。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消灭南明福王政权,充任清兵前锋的是投降清军的明将许定国,因许当年是受张鹤鸣赏识提拔的心腹爱将,为报张家厚恩,许极力向多尔滚推荐请张大赓、张思浚等出来降清做官,许定国持多尔衮旨令来颍州,又找到焦陂《绿藻园书屋》,二张坚辞不受,张思浚顺口吟成:

曾为寻芳车马游,花间唤酒听箜篌。

于今豪气消除尽,静对荒原几树秋。

用诗句下了逐客令。后张思浚在焦陂书馆内闭门读书。他善于书法,竹石画的很潇洒,尤喜作诗,著有《令善阁诗》、《净业集》、《金钢经解》等书。最近先后在阜阳城内发现焦陂苏家出售的张思浚的两幅手书墨宝,一幅为《谯陵旅次》,另一幅为《留别杨异云》等诗稿墨迹书法类似王铎。

刘体仁,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焦陂镇刘寨人(今阜南县城)

(详见本书)

刘凡,字元欢,号卓崖。刘体仁之长子,清颍州府焦陂镇薛集刘寨(今阜南县城)人,康熙两辰科进士,曾任河南孟县知县。政绩卓著,晋升为兵部督補主事。三任兵部武选员外郎。四任兵部郎中,五任陕西提学道佥事(四品),康熙42年(1703)升迁刘凡为奉正大夫,政治上卿勋阶二品(详见本书)。

刘瑸,字辉山,刘体仁的六世孙,颍州府焦陂镇薛集刘寨人,清道光恩贡,任麻城知县,咸丰时任郧阳府通判(六品),五年后告病辞官,回归故里,59岁时病故于刘寨老家。

客宦焦陂的太守王敛福。山东诸城人,字凝箕,辛丑进士,乾隆十年任颍州知州,十四年调江宁府,十五年又由江宁调回颍州任知州,乾隆十一年春,王太守在查民灾情时,发现焦陂段清河因黄河水泛滥,为黄砂淤塞断流,陂塘湖区水位抬高,黄水倒灌,良田淹没,稻谷庄稼绝收,焦陂地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坐镇焦陂组织全颍州之南上万民工疏浚清河河道,文进士出身的王太守一方面救灾,一方面率民挖河,王太守住焦陂半年,开挖清理河道淤砂三十余里。水流畅通后,又加固大、小润河三个函闸等,王太守高兴地题诗句有“千夫畚锸百渎通,余力犹将三闸固等。”焦陂地区人民十分感谢王敛福太守,王离开焦陂时,焦陂人民成千上万夹道欢送,并集体捧送写有“爱民太守,奉职廉吏”的清官匾一副。焦陂现在还传颂着王敛福太守的许多爱民事迹(详见本文)。

民族英雄周作雨(1846-1888),《清史稿》介绍为颍州人,经考为颍州府,焦陂镇柳沟岸边周庄人(详见本书)。

三奇贡士朱炎昭。字飞仙,号鸿升,焦陂镇属常庄人,生于1832年,卒于1919年,光绪学正。炎昭童年开始在焦陂学馆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少有壮志,发奋读书日久勤励,学业大进,为先生所喜爱。后丧父,由于家贫,刚读4年书的童年朱炎昭便被迫辍学随母乞讨,流落河南鹿邑县的一个集镇上,母亲为有钱人家当佣炊,炎昭无事天天跑去学馆窗外听先生为室内的学生讲课,先生外出时,炎昭进屋为其它学生代写作业和执笔作文,后为先生发现,深感其童聪明和求学心诚,遂求房东准其带十岁的炎昭读书。学东允后,炎昭在名师面教下,勤学苦读发愤不怠,学业突飞猛进,五年后读完四书五经、春秋、左传、史记等,诗词歌赋脱口而出,书法绘画也有一定水平,不久参加鹿邑乡试,考中解元。中解元不久,在河南又投名师大文学家王仁刚等刻苦攻读高深的理学知识,同时精习诗文书画,博览典籍等。同治六年(1867),参加河南省试,考中举人。光绪15年(1894),朱炎昭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贡士,名列第二,被选参加殿试。在殿试廷对时,光绪帝正想点炎昭为进士时,慈禧太后忽然来到殿内,见朱炎昭形容古怪,体貌丑陋,个矮嘴歪等,慈禧忽然笑了起来说:“这个嘴歪个矮不能取。”为此炎昭名落孙山。光绪20年,朱炎昭因才华被任命为郑州学政(从七品),在任十余年,见政治日衰,即专心作书作画,其诗豪放,反映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其画多以石、梅为题材,表达作者不屈不挠的志向;其书法棉里藏针,独具风格。光绪三十年,朱炎昭辞去学政职务,以书画为生,游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及全国各地,名声大噪,人称飞仙诗、书、画三奇,显贵豪门争相求购,视为至宝,得之以为荣。在天津曾为一日本人作画并题:“日国多情偏购画,飞仙石渡海天深”等诗句。朱炎昭虽多才多艺,但在旧社会,才艺难展壮志难酬,晚年曾居太和,生活很清贫,78岁时回焦陂镇朱砦老家,85岁时病逝于家中。

蒋玉书,字国钟,焦陂镇中岗集上人,回族,1921年生,1938年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参加远征军赴中缅战区抗日作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少校参谋。抗战胜利后,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下属战犯监管所长,曾三渡日本押送战犯交国际军事法庭审判,1948年去台湾。先后任国民党军师参谋长,三军参谋政训部主任,台北市警备副司令兼参谋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副司令,总统府参军。1984年退役,2008年去世。

解放军中将聂鹤亭,焦陂镇会龙乡人(详见本书)。

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孙超群,焦陂镇孙庄人(详见本书)。

国民党国防部长张国英,焦陂镇张寨人(详见本书)。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朱致远,焦陂镇韩庄人(详见本书)。

解放军高级军政人员李学先,焦陂镇马楼村人(详见本书)。

开国名将丁武选,焦陂镇地城乡人(详见本书)。

塔山英雄团长焦玉山,焦陂镇曹集乡人(详见本书)。

 

 

古军事重城

由于古城焦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达两千年时间的历史,客观上使其成为颍州的粮城补给基地。历任颍州州府官员,都重视发展焦陂的农业生产和旅游经济。都重视焦陂的军事交通地理作用。历史上守颍和攻颍的军队都把焦陂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焦陂土城在不息的争战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多次被毁又多次兴建。

公元前560年至529年,楚大夫伍举奉庄王命率兵镇守焦陂,虎视着胡子国(今阜阳),《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楚军由淮河转通商渠,由焦陂出兵,半天灭胡。”《史记》记载:“公元前496年即楚昭王20年楚军从焦陂出兵攻打胡国灭胡。”

《左传》记载:“公元前637年,楚伐陈取焦夷(邑)”。公元前533年楚第一次灭陈(今淮阳),由水路从长江转淮河,大军过清河、颍河下船上岸击陈,陈亡。春秋宋、楚泓水大战,楚军两路北上,西路从陈(今淮阳)地,东路从淮河转清河北上经焦陂、颍州,迅即打下城父(今毫州)。

东汉刘秀大军夺原鹿城(今阮城村),后由水路进驻焦陂。曾为焦陂井命名为奇泉。《十三州志》记载:“公元243年,邓艾率兵在北起陈、亳、南到寿春,穿渠三百条……。”在此地屯田和在富陂湖区训练水师,来回都路过焦陂。

随唐军事史载:“唐广明元年,黄巢大军转战江淮,经寿州上朔淮水而入颍水,北上攻打颍州,发生了颍南大战”水路正路过焦陂。《正德颍州志》载:“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率农民军进占焦陂。”农民军十万人,从四面八方迅速蹬上焦陂城墙,攻入城内时,军中无粮以“人相食”的农民军发现满城粮米后,在疯狂的掠夺中,古城焦陂被毁成一片残垣断壁。

宋南渡后顺昌(今阜阳)成为淮北要城,公元1140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宋、金顺昌大战,守城数万军民的粮秣大部分皆由焦陂水路供给,金兵围城时,数十万金兵在城周围连绵数十里,烧杀抢掠,主要掠夺粮食牲畜等,鱼米之乡的焦陂又历史的面临一场劫难,古城又一次被侵略军夷为平地。

元至正十五年(1351五月初三,武举出身的界首人刘福通和颍上人杜遵道及白莲教头领罗文素、盛文郁、柳沟口清平寨的王显仲等,来到焦陂镇的柳沟口,在焦陂柳沟等地的数千名白莲教徒拥戴下,于柳沟口誓师起义,柳沟与焦陂只十里远,焦陂地处东西南北水路交通的中转枢纽,起义军和元军都先后进驻焦陂,尽取焦陂粮秣后,焦陂被元军烧成一片废墟。

明崇祯年间,焦陂一年兵灾数至。崇祯八年《颍州府志》载:“是年九月贼至茨河铺,栩(李栩)率兵截杀,贼夜遁去,已又至焦陂,栩侦其出没,设伏擒渠魁白虎神、闯塌天(李自成部将)诸凶。”经考证李栩为明吏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住颍州北关内李家胡同,已亥年李自成破颍时,李栩从南门杀出后幸免,其全家人遇害。李栩聚乡丁数百人终日训练,誓死报仇。九月某日李率乡兵在焦陂周围设伏,第二天早上,李自成部下大将白虎神、闯塌天率千余人,大摇大摆的来到焦陂,正抢粮准备放火时,忽然四邻八乡鼓声、牛角声大起,四面八方数千青年农民,手拿棍棒和李公子几百名乡兵包围了焦陂,白虎神舞刀跃马出焦陂城南门外,正迎着李栩,被武功高强的李公子一枪刺下马来,闯塌天妄图冲出逃跑,被李栩冲至面前一枪杆打下马来,余众或降或散。

抗日战争时期,焦陂、朱寨、黄岗、曹集等一条南北防线,属对日作战前后方的结合部,国民党山东流忘政府驻三塔,保安二团驻焦陂。1938年,徐州会战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陆军一级上将,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军、陆军一级上将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由阜阳从焦陂官道过境。因白是回民在焦陂停住两天,除了参拜清真寺与回民团聚外,还主持召开了汉、回各民族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报告会,焦陂周围数十里各民族青年踊跃报告参军开往前线,杀敌报国。

1938430,国军骑八师一团、骑二军何柱国部一团、桂军黄瑞华部一团、山东省保安二团一部共七千余骑兵,天黑从焦陂、朱寨、中岗等地出发,夜袭颍上县日军旅团部,在六十里铺和南照集一带与准备偷袭焦陂的日军遭遇,中日双方展开白刃战,斩获日军约8百余人,国军也死伤六百余人。

1948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左路陈锡联的三纵和杨勇一纵的一部共三万余人,从阜阳经焦陂向南直指大别山,大军在焦陂过境后,由于军事需要,炸毁焦陂古城北润河古桥和陂南谷河上的青龙桥、白龙桥各一座。两天后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夏威部约十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先后停留在焦陂南北几条河流的北面,望着淮河南岸烽火连天的大别山区而发呆。1983年,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批经费一百万元重修建谷河、润河两座古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23 7:44:51编辑过]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48 积分:30482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19 14:12:41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伍参四代五人为楚国服务的见证。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桂峰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85 积分:8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13 13:47:4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19 15:33:5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强哥分享!

[ 此帖子通过 “伍氏源流族谱论坛 - Wap” 发表 ]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莹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83 积分:340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27 12:47:1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19 21:42:29 [只看该作者]

文章把焦举当做地名,把伍奢的太子太傅当做加太子太师衔;资料收集不严谨。
这么多信息,需要仔细辨析才行。


资料源自网络,观点可供参考。

宗亲齐心协力,共把源流查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