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律诗的对仗
〈十一〉
(一日一词)
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是基本要求。毋庸置疑,毋须争辩。但对仗视句意不同,构思不同,又可以有各种形式,可以工对,也可以宽对。而宽对,有时可一联的半联对,或一句的半句对。这种现象,唐诗并不罕见。不管是大诗家或一般诗人,无论是千古绝句还是普通律诗,都常可见到。先看下面这些事例:
醉月频中聖
迷花不事君
(《赠孟浩然》中的颈联)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送友人》中的颔联)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浚弹琴》中的颔联)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夜泊牛渚怀古》的颈联)
以上是李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五律的不对仗句。《唐诗三百首》选了李白五首,有四首是宽对。
再如杜甫的五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月夜》中的颔联)
近侍归京邑
移官岂至尊
(《驻马望千门》中的颈联)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下忆舍弟》中的颔联)。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天末怀李白》的颔联)
(《唐诗三百首选杜甫五律十首,其中也有六首是宽对,一联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
至于七律,不对仗少。《唐诗三百首》只选李白七律一首,对仗。选杜甫十首,基本对仗,但也有些是宽对:
北极朝迋终不改
西山寇贼莫相侵
(《登楼》的颈联)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庭月色
好谁看
(《宿府》中的颔联)
须知,从几万唐诗中精选三百首出来,为什么还选这么多宽对的诗?为什么几百年来,没人去否定它?为什么能流存下来?就李白、杜甫来说,难道没有其它对仗更工整的吗?
由此看来,唐诗中要求律诗对仗并不如我们今人想象的那么严格,特别是五律。在对仗联中也常常是在句中末尾的三个字不对仗。
再看毛主席的诗: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最后三字也不对仗。“今胜昔”与“慨而慷”怎么对仗?我们可以设想,如把“慨而慷”改为“短成长”也算工对,但要表现天翻地覆引起人民的慷慨感叹,意思就大相径庭了。也更不如“慨慷”了。所谓不能因辞害意正是这个道理。有些诗友强调对仗工整,应予肯定。但不管意思的表达,勉为其难去追求一定要词性都相对,就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就不可取了。在形式上过份追求,真的是自讨苦吃,大可不必。当然,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自我要求都能成为工对,而不用宽对,也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当作棍子乱挥,吓跑了年轻初学者,妨碍了格律诗的发展。
(种玉、陈珏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