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族譜数据库族谱相关知识 → [转帖]宗族谱牒研究三指标


  共有120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宗族谱牒研究三指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8 积分:28496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转帖]宗族谱牒研究三指标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15 4:47:27 [只看该作者]

辨伪?辑佚?校勘:

宗族谱牒研究三指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孔庆茂

 

      宗族谱牒,也即我们常说的族谱、家谱,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每个家族乃至每个成员都要依靠家谱得到确认,由此得以在宗族沿续中传承下去。 宗谱家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 《世本》,其中《帝系》专门记载帝王世系。汉代司马迁与班固在史书中已经利用当时能看到的家谱记载为人物作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家谱族谱,乃至全国的通谱。此后,每个朝代都有不少家谱族谱留存,但由于战争与朝代的更替,宋元以前的家谱较少能有完整流传下来者。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完整家谱多为明代以后者,尤其是近来新发现的明末至清代家谱逐年激增,数量可谓汗牛充栋。 辨伪 对于宗族家谱这一传统文化现象,今人应当如何认识?我们认为应当有三项学术性指标要先行考虑。 首先是辨伪。现存的家谱绝大多数都是私家著述,限于条件,只能上溯到明代。所以一般的家谱中,关于民国、清代乃至明末的内容,都有传承线索而比较可信。至宋元以上,则容易出现张冠李戴、人物时代不合的现象。因此历代家谱虽可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但在使用时要仔细甄別考辨,否则很容易被误导。 谱谍之伪,普遍存在。一是伪造名人序跋。泰和三塘《钟氏族谱》,首冠南朝时钟嵘序,实为清人伪作。《泾川柳氏宗谱》前有柳宗元《谱牒论》,曾被认为是新发现的柳宗元佚文,后经卞孝萱先生考证其为伪托,谱中另有唐柳玭所撰之序,也是托名古人的伪作。清代有好几家不同姓的族谱中,都有朱熹的序,如《福州义门陈氏谱》、《福建周氏谱》、《泉州刘氏谱》、《郑氏大统宗谱》文字都相同,只是姓氏的字不同。因此,通过版本鉴定序跋,考证其辨伪,是必须开展的工作。 二是托名名人之后。《中山刘氏宗谱》托名于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自称系唐代刘禹锡之后。就连唐代宗室编写家谱,也伪托为汉代名将李广之后。现代编写的家谱中假托名人冒认祖宗的例子更多,如河南济源卢氏宗谱,托名唐代初年卢照邻之后,却把元和间人卢坦误认卢照邻之子,又把中唐卢纶置于照邻之前,时代错乱,完全不符合历史情况。又如,现在江浙钱姓,几乎都自称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钱镠为唐末五代人,早在他之前江浙一带已有许多钱氏人群居住了,如唐代大历十才子诗人钱起就是吴兴人,何以后来都成了钱镠的后代了?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找不到世系的源头而托名名人之后。 辑佚 在谱牒作伪面前,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中国古籍文献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补充现有家谱的不足。一是对历代家谱的钩沉与辑佚。特别是宋元以前的家谱绝大多数失传,名人家谱资料零星散见于各种人物传记与地方志等典籍中。如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就征引了当时能见到的许多士族的家谱,这些家谱均不存于世,如果能把这些散见征引的家谱钩沉索隐,便可以借一斑以窥全豹。 二是发掘墓志文献中的家谱资源。中国石刻是仅次于纸质书本的第二大文献载体,石刻中的墓志又占相当大的分量,墓志中都有对墓主人姓氏起源、郡望、始祖的追根溯源,而且特别详细地记载了上自高曾祖、下至子孙的生平资料。墓志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真实性,都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可靠性较强。如唐代东眷裴氏从后汉至唐,后世谱里世系有所缺失,但如果考南北朝至唐时的墓志碑传,可以发现裴氏世系有条不紊,粲然可观。有些重要墓志甚至可以纠正后世错误。如唐代裴休生平,家谱中据《旧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裴俦、裴休、裴俅排列,裴休为仲。但据唐咸通十五年的裴俅之子裴滈的墓志(出土于河南博爱县)记载,裴滈的祖辈三人依次是:裴俦、裴俅、裴休,在裴滈墓志里称裴休为叔。这一墓志材料,就纠正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后世族谱中的错误。 校勘 谱牒有作伪现象,但不能由此便否定家谱的作用。家谱中确实保留着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有的是家族中世代保留的传世文献,如历代名人的文章,有的是当时或稍后写的行状或家传,如明正德间《新安毕氏族谱》、嘉靖间 《汪氏世纪》收录大量家藏文稿,清初编《马氏家乘》里搜集了大量马氏文稿与题跋行状。这类家谱可以补充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这些家谱的编订者多是当时的文人学者,家谱质量可以说较高。 但明清民国许多支谱、家谱、家乘的范围较窄,完全属于私人家藏,只印百数十部,编者也只是某家某族长辈承乏,校勘不精,鱼鲁亥豕触目皆是。这类家谱虽然有一定文献史料价值,但需要经过仔细校勘才能使用。在校勘中常遇到的问题是没有相同或相近的版本可资校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需要利用相关文献参校。因此,校勘也是我们读宗族家谱时必须留心的一项工作。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5 16:34:09编辑过]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