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宗族和事务寻根问祖 → [转帖]台山明代建县前后


  共有1388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台山明代建县前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3 积分:28433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转帖]台山明代建县前后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7 7:05:25 [只看该作者]

台山明代建县前后

     明初,政府在台山地区的控制力不强,沿海盗贼多,倭寇又开始侵略沿海,使台山沿海的生产受到了损害。洪武四年,倭寇和海寇钟福泉联合劫掠沿海。在打退了倭寇之后,明政府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尽徒上川岛和下川岛的居民入内地,致使这两个海岛又荒废了。到明成祖时代,国势甚盛,台山地区的社会秩序也较好,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文教事业也逐渐兴盛起来了。
     正统年间(公元1436至1949年),新会县出了名儒陈献章(学者称白沙先生)。陈白沙常到台山地区来讲学。文章都的伍省轩,曾经延请陈白沙到家乡教训子弟。他和陈白沙相处十余年,感情很好。陈白沙曾写诗寄给他,诗道:“万家烟树绿围庄,一水缭洄溉斗冈。韦曲应知来杜老,天台无计宿刘郎。柳条学弄春风暖,花气浓沾晓露香。寄语浔阳诸酒伴:明朝将尔倒诗肠。”当时,文章都成了台山地区的文教中心。陈白沙的有名学生林樟,也是文章都人。
      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6年),台山地区进行过一次改造山河的壮举:人们於三合鱼塘至横塘一线开凿运河,要使潭江和矬峒河沟通,成为纵贯南北的航道。这个工程是在新会县丞陶鲁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可惜他们打不通横塘分水岭,半途而废!
      明代中叶,台山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弘治(孝宗年号)五年统计,新会全县有25280户、72623人;其中居住在台山地区的,大概占三分之一。人口多了,耕地多了,生产的财富也多了:台山地区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所以到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脱离新会而自立为县。
      新宁建县的第四年——弘治十五年统计,全县已有7712户、23282人。人口分布北部较密。这从当时的行政区划就可以看出大概。建县时从新会划来的地方共有6都、59图,共占全县总面积不到三分之一的北部,就占了3都、25图;特别是最北的,占全县总面积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文章都(今大江、水步地区),就拥有10图,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县城所在的德行都上坑蓈(即今台城),正是当时全县人口的中心。那时,农业已相当发达,全县拥有农田、鱼塘共达二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七亩。特别兴盛的是盐业。当时设置的矬峒场大使和海晏场大使,是县政府的8个大官员之二(另6个是知县、教谕、训导、主簿、典吏、城冈司巡捡)。至明末清初统计,全县盐田达十七万二千二百五十七亩;其中海晏场有10栅——那雍、沙头、场廓、那北、夏春、文村、沙浦、大坦、怀宁、博劳,共有盐田七万六千一百八十八亩;矬峒场有13栅——那塘、塘头、都斛、那仁、冲旁、古隆、白石、西廓、端芬、上泽、新古、南古、塘尾,共有盐田九万六千零六十九亩。
      新宁建县以后的十年八年间,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其后,嘉靖年间,官迫民反,地方混乱;隆庆年间,倭寇入侵,杀人掠财,都使生产受到破坏,人口也因而减少了。下表是明代建县以后的人口变动情况:
年代                公元      户数        人数                   附注
弘治十五年      1502     7712     23282      根据清乾隆三年修的《新宁县志》
正德七年         1512     7741     25497      仝上
嘉靖元年         1522     7762     20870      仝上
隆庆六年         1572     7840     16357      仝上
万历三十八年   1610     7780     16502       仝上
天启二年         1622     7850     18020       仝上
崇祯五年         1632     7861     17970       仝上
注:表中户口数,是官方掌握的用以征粮抽丁的数字,实在户数可能多许多。

 

转自:http://www.tsinfo.com.cn/tsls/07.htm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