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宗族和事务各地名胜 → 杏花村


  共有176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杏花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3 积分:28433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杏花村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8 13:34:29 [只看该作者]

  杏花村,属广东省封开县杏花镇杏花社区,离杏花街(墟)一公里,现有人口196人。据伍氏族谱记载,伍氏是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从高要新桥塘边村移居而来。村中古迹遍布,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修建于明代中后期的一座砖砌的城堡。目前城内有十多座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民居使我们还依稀可辨旧时的布局。砖砌的城墙和东南两个城门、北面的更楼(炮楼)等距今数百年前带有防御性质的古建筑现在仍保存较好。城内还有两层砖木结构的书室、泥砖木结构的粮仓兼碉楼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城外还有多座建于清代的民居;挂着"奉政第"牌匾的旧县长故居;俗称"花厅"的带祠堂的大院落等建筑。这些古民居中最有气派的要数被称为"十二座"的大合院了。村子的最后是一座三进两院带两廊的"伍氏大宗祠",为全村的总祠堂。

古村传说:
  相传伍氏先人在广西信都经营粮油生意,由于诚实、有道,生意十分红火,一天,一群农民挑着用竹笠覆盖着的米箩来到店铺,说先放在这儿,过几天再来榨油。谁知这一放就是很久,也没有再来领取,后经多方寻觅均不见原来主人。伍氏先人于是揭开竹笠一看,呀,一箩箩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伍氏先人后来得梦,见其祖先,告知这些财富是先祖们帮助子孙发家致富用的。"伍鬼"即指挑担来的农民,暗指伍家先祖;"运财"亦即运送银两。


主要建筑:
杏花十二座 
  杏花十二座是一个建筑群,它是由三列,每列4座,每座均为二进、两廊、中间一个小天井的合院式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建筑群的主体,外加左右两侧的厢房组成一个五路八进的大院落。院落的建筑占地面积为3183平方米。共有客厅17间,房80间(两层的也作一间算)。设南北两大门、东西两小门。南大门外还有一口约1000平方米弯月形的水塘。整座建筑遵循严格的对称规律,是中国传统儒家中正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大门侧开与主体成90度角。南大门楼两侧山墙弯曲高耸,形如我们平常炒菜的锅头的一对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镬耳式山墙",广东人又把这种形式的建筑"镬耳楼"。在"镬耳"的外侧堆塑有神兽等图案。"十二座"各建筑的外墙仅在院落最外层的几个面作装饰。灰塑的各种图案制作精美,虽历经200年风吹雨打,颜色依然鲜艳美丽。根据族谱记载和建筑风格可知,院落建于乾隆年间。据传,大门和主体建筑的十三根大梁同一时辰升起。整座建筑200余年少有修改。合院共四门,当时是根据不同的年运行走不同的门的。整个院落为同时建成,所以风格统一,布局严谨,气派非凡。像"十二座"这样大规模的清代建筑院落在我县是首屈一指的。"十二座"的后人现有400多人。现除了部分留在当地之外,广泛分布于广州、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


伍氏大宗祠 
  伍氏大宗祠位于利宅水斗大平村,南向。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由伍、吴、马三姓氏合族为伍姓而建。光绪元年重建。该祠砖木结构,为三进两合院式布局,左右各一排附屋,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宽11.3米,进深30米。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琉璃檐,封檐板雕人物、花鸟、博古、钟表等,图案刻划细腻,工艺精美,色彩艳丽。墙上的壁画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工艺精湛,功底深厚。正殿梁架结构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殿内六柱为格木,柱头砍杀, 驼墩雕卷草图案。前后殿的二根檐柱,均为八棱形,花岗岩石质。整座建筑保存完好。

杏花公社会堂
  会堂原为一座三进式院落,为民国时期的建筑,60-70年代改建,面积510平方米。会堂内的台凳、舞台都是当年的物件,现在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屋顶的木构架也是那个时代的工艺。墙上保留的标语口号尽显那个时代的特色。像这样较完好地保留下来的人民公社公共会堂建筑,在我县是唯一的。


经普公祠 
  为砖木结构,三进两合院式布局,单檐硬山顶建筑。第二进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梁架结构为穿斗与抬梁式相结合。殿内六柱为格木,驼墩雕刻精美。第三进神位上供奉有一木质神位牌。经普工祠有对联:花开东埔,厅向南山。所以这里也叫花厅。


蔼然书室 
  "经史作良田子种孙耕无歉岁,文章传旧业笔花墨雨有丰年",这是蔼然书室大门前的对联。蔼然书室为两层硬山顶仿西洋式回字形建筑。单檐铺绿色琉璃瓦。中间为天井,四面均为两层三开间,楼上有木质檐廊。共有书房20间,厅4间。封檐板雕刻精美。 蔼然书室大门外的牌匾"蔼然书室"四字是本县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刘侠奇所书。


南城门
  此门为原城寨的正门。二层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门前墙厚达1.55米,楼上两侧有瞭望窗。拱门和城楼正面上的两个圆形窗眼使城楼外观成雄狮状威武地屹立在那里,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傲岸雄伟。门前筑有高台。两侧有石阶上高台然后才能进入城门,城门有大木门作开关和防御用。


明代古城 
  建于一个略为高起的小山岗之上。小山岗西连白马山,为白马山的一支余脉。城墙随着地形蜿蜒。东北、西北两角略呈圆角,东南、西南两角为直角。城开二门,一东,一南,门亦砖砌,城门上有楼。门楼的正面及两侧均有瞭望窗。城内民居纵横成列,布局规整,几处排水口现在仍在使用。


北更楼 
  北更楼实为炮楼。楼高三层,砖木结构,单檐布瓦面,与城墙同时修建,现保存完好。楼由双层砖砌筑而成,外层为烧制的青砖,内层为泥砖。青砖防雨水,泥砖韧性好,枪弹难以穿透。楼三面均开数个孔眼,孔眼内宽外窄,便于瞭望和射击。当年日夜有人在楼上看守,发现情况即鸣锣击鼓。此为目前全县发现年代最早的炮楼建筑。


民俗民风:
  采茶戏起源于广西的彩调剧,流传于封川的杏花、大洲、泗科等地。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组成小型戏班,按照彩调剧的曲牌小调排演一些古装戏,配上简单的锣鼓音乐,演出用当地方言演唱。经过多年的活动和几代艺人传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至今仍流传于杏花村一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8 13:35:57编辑过]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