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伍氏典故 → 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后人足迹点滴


  共有2026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后人足迹点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8 积分:28490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后人足迹点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3 13:59:56 [只看该作者]

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后人足迹点滴

 

伍凌立 胡文中


  清嘉庆初,广州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家为最富。在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2006年造访广州之际,潘家后
人已多次在广州媒体亮相,并著《广州十三行之一———同文(孚)行》一书,由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协助出版。继而荔湾区地方志办又建立起了与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的后人的联系,在研究伍氏家族中又获得了一些较确实的资料。
  据伍氏后人1956年重修的《伍氏入粤族谱》记载:伍氏入粤的实际始祖是伍朝凤(1612~1692),字灿廷。由福建
泉州府晋江县安海乡迁至广东省城广州,以商业兴家,卜居西关,籍隶南海。因伍朝凤其后又重返福建,把其父典备(字符龙)及其母之骨殖迁至广州安葬,后人遂以伍典备为入粤始祖。
  伍国莹是伍朝凤之曾孙,生于雍正九年六月十三日(1731年7月16日),终于嘉庆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1810年4月
30日)。伍国莹字明石,号琇亭。家谱除记述其有四子———秉镛、秉钧、秉鉴、秉钅尔等简单情况外,无有关经商之具体记述。马士著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则记述了国莹的有关情况:伍浩官一世在1777年曾售熙春茶100箱、生丝112包给英商,但当时尚未设行。1782年,外人闻知,彼曾为潘同文行之账房,曾拒绝海关命充洋行商人,且曾逃匿;又曾因不得已而充盐商,不幸复遭赔累,始悔不受海关之命。次年(1783)开始脱离盐务,再次年(1784)始设行买卖。英大班始观其人,即评谓彼必得力。1786年行商共有20家,彼已列居第六位。他曾为诺思勋爵号保饷。至1788年,以欠负关饷綦重,复匿避数年之久。由于伍国莹的两子曾经商,第二子秉钧生于1767年,第三子秉鉴生于1769年,而伍浩官是怡和行行商几代通用的商名,因此这里的伍浩官一世,就是伍国莹。
  伍秉钧于1793年开始与英商贸易,1801年病故。其经营期间,怡和行列众行之第四位,后升至第三位。而由伍秉
鉴经营之怡和行,1802年保持行商第三位,五年后升至第二,再两年后成为总商。1826年,行务传交其第四子伍元华。伍元华于1833年去世后,行务转由伍秉鉴的第五子伍崇曜管理。
  由于伍秉钧无子,过继伍秉鉴次子伍元兰(1793~1820)入嗣。伍元兰又无子,再过继其兄长伍元芝之次子伍长绵
(1819~1841)入嗣。之后伍长绵子孙繁盛。故伍秉钧之后人,实际也是伍秉鉴之后人。本文下面要选介的两位伍氏后人,正是这一分支的由伍国莹算起的第八代传人中的亲兄弟。
  其一:伍丕武(伍惠民),男,1921年生于广州,在家兄妹中排行第十,中共党员,1953年去世时任广东省交通运
输局副局长。幼于广州广雅中学就读,中学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学毕业后,历尽千辛万苦,通过封锁区,最终到达延安。曾有一次遭国民党军队追踪,急中生智跳入化粪池,避过一劫。1938年在延安堡青训练班第十三期学习,之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学习,1939年9月1日毕业,同年加入共产党,留在华北工作,任八路军129师特务团政治处教导干事和总支书记。1941年转到另一部队,1942年在太行山军区第五军分区34团任教导员,在反日寇扫荡的一次袭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全队人马被猛烈的炮火轰击,仅他一人幸免于难,双耳震聋。之后,转兵工部太行工业学校学习,当时的校长要留他做秘书,但他要求下基层工作。1945年6月接中央命令调回广东建立军事工业,但到了河南省因道路难行,又折回太行山,8月15日到东北。1945年11月分配到沈阳铁西区工业管理委员会任主任,领导13个工厂。之后,分配到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工程科任副科长。1949年10月在当时的广东铁厂任副厂长。1952年任广东省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兼修理厂厂长。1953年11月病逝,享年32岁。当时报纸有报道。
  其二:伍丕舜,男,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1916年11月7日生于广州,2001年12月17日逝世,终年85岁。生前是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的创始人和广东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伍丕舜先后于广州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广州广雅中学毕业。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系并留校任教,1946年8月至1947年7月在台湾大学农学院任教,1947年9月至1950年10月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11月至1951年7月在湖南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1951年8月至1983年7月在华南农学院任副教授,期间于1954~1961年任农学系副主任,1958~1966

年为华南农学院民主同盟支部副主任委员,1961~1984年任农机系副主任,1968~1980年兼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198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农机学会和广东省农机学会理事、教育与普及委员会主任,1981年兼任广东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后任顾问,1987年8月退休。伍丕舜教授长期从事生物统计学和试验设计分析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早在1942年就发表“甘薯田间试验技术之研究”等论文。在美国留学期间专攻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副修农业机械学,回国后一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在长达40年的研究中(其中1966年至1972年中断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试验设计在农业上,特别是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写了多部教材,在学报中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我国农业工程界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伍丕舜教授毕生从事农业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了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学等多门课程,指导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深受师生员工的爱戴。


--摘转自《广州图书馆》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8 积分:28490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3 14:05:11 [只看该作者]

后世访谈


  由于伍秉钧无子,因此过继了伍秉鉴次子伍元兰入嗣,伍元兰又无子,再过继其兄长伍元芝之次子伍长绵入嗣。之后伍长绵子孙繁盛。故伍秉钧之后人,实际也是伍秉鉴后人。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这一分支的由伍秉鉴算起的第七代传人,伍凌立。他的父亲伍丕舜,曾留学美国,后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2001年去世。
  伍凌立,1956年12月出生,工民建工程师、房地产经济师,现居深圳。近二十年来一直在收集关于伍家的资料、
寻找其他伍家后人。  “‘文革’时,我爸爸不敢去祠堂”
  记者: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家族的故事的?
  伍凌立:在我小的时候,只从亲朋好友中得知一些伍家以往的事情。近十年前才知是清代广东名家。
  记者:你现在手头的资料和这些族谱是从哪里得来的?
  伍凌立:部分是从伍润斐原始家谱中实拍得来,不足部分是从荔湾区地方志胡主任手中得来的。名义上我们就是
属于伍秉钧这一支,但是他是没有儿子的,所以实际上我们是从伍秉鉴一支过继来的。早些年时,还没找到族谱,有的人说我父亲长得像伍秉鉴,开始自己也莫名其妙,后来查看了这个族谱才知道原由。
  记者:你对自己家族的关注到现在为止持续多久?
  伍凌立:我年轻时就对家族的历史比较感兴趣,都有二十多年了。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问我的父亲,他有很多
都答不出来。
  记者:你父亲知道得比你还少?
  伍凌立:就现在而言,他知道得肯定比我少。不过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爸爸,即我的爷爷知道得比较多。从父
亲得知广州沦陷前家宅已被日军飞机炸单炸毁,我爸爸是抗日的积极分子,我十叔也是抗日时期去当兵的,因此当时他们对这些也不是很感兴趣。
  记者:你父亲会跟你讲家族的事情吗?
  伍凌立:他讲得很少,没有讲过。
  记者:他是知道得少所以没讲,还是知道很多但是没有讲。
  伍凌立:我估计我父亲是知道,但他不敢讲。因为“文革”时已经查过我父亲会不会是福建过来的逃亡地主了,
我爸爸也不敢去祠堂。以前破四旧反封建,这些都属于是封建,是政治问题。
  记者:你从你父亲那里知道的东西不多,那还从其他什么人那里去了解?你爷爷呢?
  伍凌立:我爷爷很久就去世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都没有办法问到了。主要都还是查资料,现在很多都是
荔湾区地方志的胡主任考究出来的,写出来的资料。以前的很多都是不齐全的,我很早以前,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就搜集到的伍家的资料,都是不详尽的。
  记者:家中没有什么遗留下来的物品吗?
  伍凌立:什么都没有,我估计是因为战乱,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什么都没有了。据我所知,有一房的人在土
改和“文革”时期,因为害怕,就把所有的东西都上交了。我跟他们聊过,那一房的人现在都没有男丁了,只有两个女的,而且她们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她们舅舅那里听来的。“能找到的伍家后人都有联系”
  记者:你还知道其他伍家的后人吗?
  伍凌立:我的九叔对于家族的事情,应该比我爸爸还清楚,而且我知道他们一直与伍家祠都有来往。很多后人都
失散了,有的有联系,很多已经过世了。
  记者:你怎么联系到其他后人的?
  伍凌立:我以前曾经去采访过一个四房的人,在广州。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去采访的?
  伍凌立:很久以前了,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当时去伍家祠的时候,他说他妈姓伍,名为伍七妹。
  记者:那人是第几代的?辈分高吗?
  伍凌立:跟我们是同一代的。在伍家的后人中,现在还有一个在东方宾馆做大厨的,有一个是加拿大回来的,当
时他回广州寻亲,是我建议他去荔湾区政府找,他没有车,还是我开着车送他去的。在荔湾区地方志看到族谱,而做相关研究的胡主任就说,知道华农还有一个教授也是伍家的后人,我说就是我爸爸了,对照着族谱,真的找到我的名字。
  记者:现在后人间的血缘关系应该都是比较亲近的吧?
  伍凌立:是的,都是表的、堂的兄弟姐妹。年纪最大的是一位老人家,住在光复路,不过年纪已经很大了,事情
基本上都记不清楚了,原来家谱是在他手上的,后来才落到别人手中。
  记者:现在大家都有来往吗?
  伍凌立:现在能找到的都有联系,还有一些是联系不上的,特别是有些可能去了海外,我们找不到,要慢慢去找
。希望他们看到报纸后,能够与我们联系。“最重要的是伍国莹这一家人”
  记者:伍秉鉴这个角色很重要吧?
  伍凌立:其实出名的不光是伍秉鉴,伍秉钧之后才是他,这里有个发展过程,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伍国莹这一家人

  记者:是他首先创建了怡和商行。
  伍凌立:对的,这个人最重要了。
  记者:这个人是创始人,不过将商行发扬光大的应该还是伍秉鉴吧。
  伍凌立:不对,其实在伍秉钧的时候已经很昌盛了。伍秉钧死后才由伍秉鉴来接任家业,继续发展,才做成了首
富。
  记者:对创始人伍国莹你了解吗?
  伍凌立:他们两个人的事情,我都是最近才清楚的。我以前并不清楚,也许我们这个家族中也有人知道,不过也
都是听别人说,传来传去知道的,没有历史考究。因为以前有一种说法说伍家是卖国的,现在这种观点才被慢慢澄清,它不是伍家的主流。比如我爸爸那一辈,五兄弟就有四个是做正事的,家家都有不好的事情或人,这是不可避免的
  记者:十三行中的另一个潘氏家庭,有后人专门为自己的家族写书,你有没有打算联合其他后人也写本书?
  伍凌立:现在都没有人理这些事情了,我自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去找,我是作为一种探索自己历史的目的去搜集
资料,也主要只能靠自己居多了。现在是只能是工作之余做些资料搜集的工作,等我退休以后有时间,去查更多的资料,确定伍家的名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我才可以开始写。这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涉及的地方可能遍及全国各地。

 

  □ 族谱词典


伍国莹
  “怡和行”创始人
  伍国莹(1731-1810年),早先在潘家的同文行内当账房,积累了经验与财富。在没有担任行商之前,伍国莹与英
国东印度公司已有商业往来。1783年,伍国莹才在海关监督的要求下充当行商。伍国莹被外商称为“浩官”,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伍秉鉴
  1834年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1801年,伍国莹的儿子伍秉鉴继承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在伍
秉鉴手中,怡和行迅速发达,一些西方学者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1834年时,伍家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有人估算这相当于今天的50亿人民币。

 

伍丕武
  抗日战争积极救亡者
  伍丕武(1921-1953),伍秉鉴第七代后人,生于广州。中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反日寇扫荡的一次袭击
日军战斗中,全队人马被猛烈的炮火袭击,仅他一人幸免于难,双耳震聋。1953年11月病逝,享年32岁。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