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伍氏典故 → 广东十三行,富甲天下的富商_伍秉鉴


  共有1600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广东十三行,富甲天下的富商_伍秉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8 积分:28490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广东十三行,富甲天下的富商_伍秉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23 14:11:23 [只看该作者]

广东十三行,富甲天下的富商_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怡和行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伍国莹开设之洋行。伍国莹之祖先为泉州安海人,在武夷山种茶为业。十世朝凤由
闽入粤,籍隶南海。国莹死于嘉庆五年(1800年),其子秉鉴继承父业,因其乳名为亚浩,故以“浩官”为商名。嘉庆十二年(1807年)怡和行跃居行商第二位,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在行商中设立总商,伍秉鉴居总商之首。道光十三年(1833年)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经伍氏三代人的经营,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拥有资产2600万元,成为富甲天下的富商。伍家的一小部分财产,也用于地方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嘉庆年间(1796—1820年),伍秉鉴等捐金数千,在洋行会馆设种痘局,救活婴儿甚众。道光初,伍家捐银10万两,筑南海、顺德两县桑园围石堤,这是珠江三角洲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伍崇曜出资出版:《岭南遗书》62种,343卷,《粤十三家集》180卷,《粤雅堂丛书》180种,凡千卷,《楚庭耆旧遗诗》74卷,王象之《舆地纪胜》200卷等清代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两淮盐商、山西晋商、广东行商,其中,广东“十三行”有着辉煌的历史,却不

大为后人所熟知。

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1686 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俗称“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 家,多时26 家,但 “十三行”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贸特区”。
到1757 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
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据记载,1822 年十三行处所发生的一场大火,大火中
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 万两白银的财物,可以想象十三行当年的华贵景象。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华尔街日报》曾评出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 人,其中就有伍秉鉴。
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巨额的资产,还是东印度公
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可谓是19 世纪的世界首富了。“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个响亮的名号,1832 年英国人威廉. 渣甸和詹姆士. 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号,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总部迁至香港,成为远东最大财阀,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包括:置地 、 牛奶公司 、 文华东方酒店 、香港空运货站、 香港货柜码头、 惠康 超市、 7-11 、 宜家家居 、 Pizza Hut 等等,员工总数超过十万。

“十三行”的大部分生意是与另一垄断者做的,即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它是英帝国的全权贸易代表,双方以垄断对垄断倒也“门当户对”。但在1834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中国“一口通商”的方式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贸易活动,与英国自由商人的贸易摩擦日渐升级,“十三行”逐渐变为19世纪中西关系危机的焦点,鸦片战争一触即发,“十三行”也在战火中走消亡。1856 年,繁盛一时的“十三行”处所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付之一炬,英国商人也将经营中心转至香港,“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伍秉鉴他曾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无论是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还是三品顶戴,都无法使他在大清王朝与欧美列强的夹缝中安身立命,更无法阻止战争和大清王朝的没落。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相对其他五个,伍秉鉴则是惟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咸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鸦片商被林则徐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伍国莹、伍秉钧、伍秉鉴、伍受昌和伍崇曜是18世纪、19世纪鸦片战争前,广东十三行伍氏家族怡和行长期在十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伍氏一门,特别是伍秉鉴、伍崇曜便成为广东官商外贸资本集团的代表人物。伍国莹,字明石,号秀亭,生于雍正九年(1731),其先祖在宋为官,宋金战争时南渡至福建,后在武夷山种茶为业,迁晋江安海,故伍国莹常自称“安海伍氏”。康熙初年,十世祖伍朝凤迁粤,遂落籍南海县。


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怡和行商和公行总商——伍元华、伍崇曜、伍秉鉴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口,而且实行洋行制度(亦称公行制度),规定外国人来中国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概由广州十三洋行行商经管,即由行商充当介人来沟通中外政府的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的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由于这个政策措施的执行,使行商具有对外交往的重大权力和方便,他们凭借这种特有的地位,垄断对外贸易,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和地方官吏,进行走私舞弊,收受贿赂,贩卖鸦片,私运白银,从而发财致富,成为一种兼具封建性和买办性的特殊商人。
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其首领称总商,一般由最富有的行商充任。鸦片战争前几十年广州十三行行商以潘(同文——同孚行)、卢(广利行)、伍(怡和行)、叶(义成行)等三、四家为著名①。在鸦片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伍家的势力日愈膨胀,跃居总商之前,他们是十三行商的总代表,在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战争期间,伍秉鉴、伍崇曜父子是中英交涉的主要中介者,也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的重要人物。

 

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先世由福建晋江安海镇迁居广东南海。伍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已在广州经营对外贸易,向英商出售生丝和茶叶,兼经售外货。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父伍国莹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洋行。伍秉鉴于嘉庆六年(1801年)继其兄伍秉钧承充行商,两年后一跃而为总商。嘉庆十二年(1807年)成为广州第二大行商,十八年(1813年)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道光六年(1826年)他将怡和行行务处交其第四子伍元华掌管,自己退居幕后,但仍掌握怡和行和公行的实权。

 

伍元华(1800—1833),字良仪,号春岚,以受昌为商名,他接任怡和行商和十三行公行总商七年,虽为时不长,却是个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人物。他与英商勾结,包庇鸦片贸易,纵容走私,同外商关系密切,是伍秉鉴的得力助手。

 

伍崇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紫垣,以绍荣为商名,一般都习称他为伍绍荣。他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接替其兄伍元华为怡和行商和公行总商,也是公行制度取消前的最后一位总商。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