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伍氏典故 → 十三行世界首富 伍家花园里的百年老街


  共有1764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十三行世界首富 伍家花园里的百年老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8 积分:28496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十三行世界首富 伍家花园里的百年老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16 9:52:23 [只看该作者]

十三行行商伍秉鉴后人提名历史建筑

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4

新快出品

策划统筹:何姗

新快报记者 邢晓雯 何姗 陈文 实习生林素沁 摄影:孙毅

提名榜4号

溪峡街历史街区

地址:海珠区同福中路溪峡街

提名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伍立桥.jpg:
 

伍立桥

广州人,十三行行商伍氏家族后人,著名收藏家,现为广州东南阁、老兵画廊主人。

提名经过

尽管我是在解放后出生,但作为伍氏家族后人,会比一般人对伍家祠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2009年南华西街《珠水南华》一书出版,更成为我追寻伍家祠遗迹的“寻宝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得到一些老街坊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不仅了解到“小姐楼”、“八和会馆”、“竹丝庵”,还寻访到红米石路,这些还能见证当年伍家盛况的历史遗存。

由于有专家参与,竟发现伍家祠道留存有广州最后一条红砂岩路,“小姐楼”外的裙墙也是伍家最后一堵红石米墙。通过对“小姐楼”的考查,不仅有清代的青砖屋,古老木雕,而且还有广州最小巧玲珑的八角井。

而得名于伍家福建祖居的溪峡街,更是伍家在河南活动的历史见证。当年十三行富商潘家、伍家在河南开基安居,将这一带都命名为“安海乡”,就是为了纪念家乡福建。当年潘、伍两家以漱珠涌为界,漱珠涌以东是潘家地界,以西是伍家花园,而溪峡街正是过了漱珠涌后伍家的第一条街巷,按照福建的说法,以前这里也叫做“溪峡乡”。

建议

伍家祠是广州文化的一个符号,伍氏家族的历史就是广州历史的一个载体。伍家祠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遗产,它与十三行都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政府对于伍家祠遗迹,包括周边的清末民初建筑群都应该立法保护。

专家评点

溪峡街与梅花村、东山别墅有得一比

连片古建成前街后河“秦淮人家”

本期特邀专家:

杨宏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杨宏烈.jpg:

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十三行行商伍秉鉴后人提名历史建筑.jpg:

现在广州对十三行行商伍氏家族历史研究的人还不太多,他们的族谱也没有做很好的梳理,所以大家对十三行伍氏家族的了解不深。但新快报与伍家后人共同考察发现了十三行时期伍家小姐楼旁边与伍家相关的溪峡街建筑遗存。希望加以保护,有助加强对行商伍家相关历史的研究。

溪峡街一带民国时期的别墅小洋楼、西式骑楼、微型化的竹筒屋,记载着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的历史活动与风俗习惯。这个地方可谓一个社区文化的休闲游览地。它跟那个梅花村、东山别墅有得一比。那边的洋楼别墅规模大一点,有大量的园林配套。这个地方就是平民化的房屋都挤在一起。

名城历史街区,现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有成片的历史街区,才有规模效应、组合效应、景观效应,才有历史文化荟萃的价值。光是几个老建筑,摆在高楼大厦脚下是没有意义的。溪峡街这边有很多古建筑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把它们连成一片,就可变成前街后河的“秦淮人家”了。

建议

应成片保护抢救 可利用形成酒巴街休闲游玩

孤立的一点文物建筑是留不住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这个时期,再不成片地保护历史建筑,就会眼睁睁地被推土机推倒。南华西这边已经修了很多高楼大厦。历史建筑“坐井观天”,房地产的大拆大建对历史街区的破坏性很大。抢救显得更加迫切。这条街后面对着漱珠涌,如果把河涌两岸的西关大屋式民居建筑、红砖小洋楼都保护好,形成酒吧街,可让人们来游览。政府不必花什么钱,只要做好规划,业主开店,老百姓都可休闲游玩了,“将死”的历史街区就可“活化”起来。

我们广州,不缺少美,不缺少文化,而是缺少发现。这一带有大量民国时期建筑的遗存可以保护开发利用,类似当年上海的“新天地”啊!

这条街上也有个“八和会馆”,是当年粤剧红船搬运舞台道具的码头;虽很小,却有故事,现完全可以用来做粤剧民间爱好者活动基地。

踏勘现场

清末民国老街:有精美竹筒屋也有最早八和会馆分馆

曾经显赫一时的十三行首富伍秉鉴在海珠区的庞大家业,如今只剩下一排五间据说是以前丫鬟住的“小姐楼”。从同福中路海珠区少年宫西边的“伍家祠道”进去走不到50米。

现居住在“小姐楼”里的一位阿婆说:“以前这条‘红砂岩路’,一直往南穿过同福路延伸到龙骧大街去。”阿婆描述中的这段路的距离,足足超过一公里。

“小姐楼”是一排五开间二层木构建筑,从一道顶上有半圆形暗拱的小门进入,是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潮湿滑腻的天井,天井的地面也是由红砂岩铺就。从天井往上可以望到“小姐楼”二楼上有一排整齐的花瓶柱状栏杆,每一扇窗的窗叶下有梅兰图案的雕花,二楼屋檐上,木构“牛腿”也是极尽精雕细琢。在一楼天井的一间解放后加建的厨房里,藏着一面4米见方的已被油污熏黑的巨大镂花隔墙,击之声音沉闷,杨教授认为:“这是一堵当年花园里的‘防火墙’。”伍先生听了连连感叹:“我们伍家就是‘因水得福,因火而毁’。历史上伍家因海上贸易起家,但伍家大院、成珠楼都因大火而毁,所以我们祖宗特别注重防火。”

杨教授认为,“小姐楼”应该只是伍家大屋的最后一进或倒数第二进,为了寻访也许还残留着的伍家花园其他遗存,我们和专家往南绕到“小姐楼”后方寻找,伍家痕迹不复有,却找到一片拥有大量民国初年精美建筑的街区——溪峡新街和溪峡街。

1910年买下的楼,还是很结实

“溪峡”本也是伍家福建家乡地名,是旧时伍家花园的东边边界。当时伍家花园后方是一座叫“龟岗”的花园,现在这里变成了东西向的溪峡新街。溪峡新街3号到11号,伫立着一栋三层五开间的巨大的竹筒屋。每一个开间都有几乎占了整面墙大小的窗户,从二楼一户保存的彩色满洲窗可以看出,当年所有的窗都是同样窄长窗框的木制彩色玻璃窗户。

住在这里的街坊林伯说:“这栋楼是以前一位姓黎的‘开发商’建的,一共15套房,每套都是70平方米。我老爸在1910年买下的,现在这栋楼都超过100年啦,还是很结实!”

在最西端的溪峡新街1号旁就是南北向的溪峡街,这是伍家花园的西边地界,紧邻着当年的漱珠涌。约两百米长的小街,杨教授说,看得出两边的建筑大部分是在民国时期建成,现在里面都住着人。除去一栋7层单位楼和一栋4层现代住宅外,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是两三层高。街道上生长着一些茂密的鸡蛋花、凤眼果,街坊说有些树的树龄比建筑还要老。

八和会馆是存放乐器道具的地方

溪峡街25号是一间清末平房屋,外墙被刷上一层白色油漆,趟栊门上有一个小方窗,没有任何装饰。但街坊告诉记者,这里却是最早的八和会馆——普和堂所在地,原来是作为“棚面”,即存放乐器道具的地方。现在还有一名91岁的老艺人满叔住在这里。


八和会馆对面是一栋已成危房的两层青砖屋,已经被铁皮封死,大门上贴着水电费催缴单。但这里是溪峡街最能与伍家直接联系上的地方,伍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是‘竹丝庵’,伍家那些失意的女人会到这里来出家为尼。但上世纪60年代时那个住持去了香港,之后就没有住过自梳女了。”

而在八和会馆隔壁的溪峡街16号,这栋单层青砖屋是西关房屋的典范,趟栊门精雕细琢,屋内二楼加了半层隔层,有木栏杆围起,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神楼”,用以供奉祖先牌位。附近街坊说:“这种神楼现在在西关都很少见啦!”

 

■溪峡街1号可算是整条街最精美的建筑。两层青砖楼、水刷石正门墙,一道拔地而起的长拱门足足有5米高,和左右两边的拱顶窗从中间对称。拱形门窗上都有半圆拱形菊花花瓣窗叶,花瓣窗叶之下还有一扇的中悬窗,上面有两个方形窗,缀着两个"A"字型图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案.jpg:
 

■溪峡街13号是一栋两层红砖别墅,中间一道楼梯间将这栋楼整齐地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套房屋。中间楼梯间高出二楼的顶上有一个2米见方的正圆窗,圆窗上有五角星图案的彩色玻璃。杨教授说:"这种窗我们称它为玫瑰窗,是一种装饰性的窗户,经常用在阁楼上面。阳光透过它折射到楼梯里面是五颜六色的,很好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简屋.jpg:
 

■紧挨着这一栋联排竹筒屋西侧的是溪峡新街1号--一栋两层高的青砖竹筒屋,这一栋的体积显得细长一些。但朝街有三扇窄长的红色木窗,但每一扇窗的上方都有一块精美的灰塑,雕的是花朵图案。

伍家花园的最后遗存:“小姐楼”,广州最后一条红米石路

街坊回忆

曾是河南别墅区与革命基地 住的都是行商买办粤剧名伶

林伯:今年70岁出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居住在溪峡新街

以前住在这条街的人都是大户人家,这里是河南的“别墅区”来的。溪峡街1号是“革命基地”,以前曾经是广州革命党人的一个联络点。临街的那家清平鸡饭店其实是革命基地“守真阁裱画店”旧址,以前黄兴他们搞革命,从漱珠涌运输弹药,就在这里上岸的。溪峡街1号是黄兴的家眷住的。

溪峡街3号是粤剧名伶白雪仙的故居,她就是在这间房屋的二楼去世的。她去世后,又租给另一个粤剧名角白云龙,后来白云龙也在这里去世了。

溪峡街7号的的业主以前是开银行的。9号是这条街最早的私塾,从清朝时就有了。13号是在香港做买办生意的,那个圆形的五角星形状的窗是有含义的,据说他们是信犹太教的。据说这屋子是用来“金屋藏娇”的,两边对称的各藏了一个妾。16号是竹丝庵,以前是给伍家那些失意的女人住的。我很小的时候看到过一个师父,长得好漂亮啊,比现在什么模特啊小姐啊都漂亮!这里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在用,后来的师傅去了香港,但是是在香港继续出家了。

25号是八和会馆,真正的棚面。以前华光诞的时候,这里整条街都热闹得不得了,由早到晚叮叮当当地唱。

住在29号的是以前大户人家,现在里面那位老阿姨是当年溪峡街最后一位享受到坐花轿待遇的新娘,当时花轿每条街都走遍,好热闹的,全街的小孩子都跑过去看。

31号这户人家又是做买办的。18号本来是全街最漂亮的大屋,但后来塌了,街道又给建起来。以前的雕花很漂亮的,日本仔来的时候,最先占领了这间大屋,住了一个日本的高官。以前他们就在18号那个院子里杀中国人,我们小孩子的时候都不敢到那院子里去,大人提到那里都咬牙切齿的。

43号这家住的也是以前唱粤剧的,现在还有3个唱粤剧的老姑娘,住在溪峡新街。

我们小的时候伍家大宗祠还在,很大的,有十几米长,占地从小姐楼这边一直到同福路对面去。我以前还能看得到花园里面有个亭子,我们也到花园里玩。当年伍家衰落的时候,我老爸还特意去买了一幅他们家屏风,现在装在我们家里,屏风上的玻璃窗可以360度旋转的,现在还能用。

满叔:今年91岁,八和会馆最后一位老艺人

这间八和会馆是“棚面”,就是放乐器道具的地方。我以前是画舞台背景的。以前剧团来演出,都要自己用个大木箱,把戏服头饰装在里面,很重的,所以都是通过漱珠涌运过来,在溪峡街这边上岸。后来文革时解散剧团,就走得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城市记忆

十三行行商垄断中国对外贸易 伍秉鉴成世界首富

清朝初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是政府指定的专营对外贸易垄断机构。乾隆年间,只开放粤海关对外通商,从1757年到1842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行商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大规模的交易中积累起巨额资本。此时广州外贸发展达到巅峰,十三行行商更是名闻中外。

十三行中最富有的是怡和行伍秉鉴,1834年,他拥有的资产是260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接近1822年全中国进出口货物的总值,被西人称为“天下第一富”。他不仅在国内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更远渡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

行商园林遍布 海珠区漱珠涌两岸富者多居之

行商园林的勃兴也在这一时期,在岭南规模较大,水平最高的园林,当数十三行时期的行商园林。

历史上最早到海珠区建祠开乡的是乾隆年间(1776年)的十三行同文行富商潘振承,斥巨资在漱珠涌以西开基,又于溪上建起漱珠、环珠和跃龙三座石桥,并将此地按其福建家乡命名为龙溪乡。

其后,又有另一家十三行富商怡和行伍秉鉴兄弟于1803年建起规模相当的伍家花园,与溪西潘家隔溪相望,也将此地按福建家乡命名为安海乡。花园旧址在海幢寺以西,运河以东,占地约百亩。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清末,漱珠涌沿岸,不但是文人骚客云游风月的地方,也令洋商们流连忘返。再往后,不少豪绅富户以及海外侨商亦步他们后尘在附近建宅安居,使漱珠涌两岸一时成了“富者多居之”的地方。

到了民国初年,旧市政厅于1923年开始在河南开筑马路,逐渐筑成南华路、同福路与洪德路等骑楼街,其后海珠桥亦于1933年建成通车。1930年陈济棠时期的《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中,在河南(海珠区)中北部规划了高尚住宅区。一时间,漱珠涌两岸马路出现了鳞次栉比的店铺,酒楼食肆与娱乐场所林立,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

(资料来源于《珠水南华——广州市南华西街道风采录》、《商都往事——广州城市历史研究手记》)

粤剧复兴基地漱珠涌两岸

咸丰四年,广东民间秘密社团天地会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因其首领之一李文茂出身粤剧演员,部下又多是红船子弟,所以清廷统治者在两广地区禁止粤剧演出。到了同治年间,有家居漱珠涌西岸的粤剧老艺人蓝桂叔、华保叔两人,不忍见粤剧就此沦亡,得怡和洋行富商伍氏族人同意,在伍家花园内,以家庭娱乐为名开设粤剧“庆上元班”,教习儿童,这批学员中有后来名噪一时的武生邝新华(红线女之叔公),“八和会馆”亦创出其手。

稍后,粤剧弛禁,此时分居于漱珠涌两岸的伍家潘家,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资在珠江边建起一座“大观园戏院”,从此粤剧正式恢复公开演出,开始走向复兴之路。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为培养人才,更在海幢寺诸天阁(今南武中学内)创办“采南歌班”,招收学员80多人,粤剧著名演员靓元亨、靓荣、余秋耀、曾三多、白驹荣(白雪仙之父)皆出其门下。由于淑珠涌两岸与粤剧有许多渊源,自然成了众多艺人聚居之地。

(资料来源于《珠水南华——广州市南华西街道风采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6 10:06:57编辑过]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