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伍姓的来源,伍子胥后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后伍颖多年来进行了艰难的探究,且还发现了一些濒临失传的谱牒资料。笔者应约专程赴武汉前去拜访。不惑之年的他,仙桃人,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专注于伍氏谱牒文化研究。一个研究材料或结构的疲劳、损伤与断裂的研究生导师和安全评价师,竟涉足谱牒研究,这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们所能联想到的解释是,它们同样都枯燥乏味,但伍颖教授却乐在其中,并在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纵横驰骋,硕果累累。
伍颖教授透露说,公元前495年,伍子胥始纂有《伍姓世本》。遵照先祖遗训,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伍氏有识之士藏谱、传谱和续谱。但遗憾的是,经过战乱和岁月的流逝,《伍姓世本》至《伍氏宗谱》一脉相承的伍姓谱牒没能完好地保存和遗传,相继只留有竹简和帛书,在民间尚存有相关的痕迹和影子。而各地流传下来的伍氏族谱,一般是清末或民国时期所编撰。
伍颖教授首次对外公开了《伍正己序》。初考,唐末伍正己编撰了承前启后的《伍氏宗谱》,序中曰:“伍姓远矣,追述于轩辕。先于芊部,继而姞部,姓者也。再于雍,继而焦,春秋安定于伍者也。凡我祖、我宗,黄炎焉。……通者,吉、举之始。员已录之。”伍颖教授进一步作了阐述:“伍氏为神农炎帝嫡裔,芊、姞、雍、焦、伍一脉相承,得姓始祖相应为芊绪、姞妲、雍父、焦克、伍举。春秋时,参举父子,系承焦侯,不受封藩,不王汉淮,宁为‘五服大夫’,周以‘五服至尊’,宠‘仁’嘉‘人’赐‘伍’。”
《史记·周本纪》中的一个记载可以作为佐证: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宋裴骃《史记集解》注:“《地理志》弘农陕县焦城,故焦国也。”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北侧。《汉语大字典》也认为,焦为“周初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而《中国历史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均认为裴骃注解有误,认为焦为“西周初封国,姜姓。在今安徽亳州市”。在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里,确实可以看到有这两个诸侯小国“焦”的存在。笔者认为,前者是姬姓国,后者是姜姓国。《说文解字·女部》:“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通志·氏族略三》亦云:“姜氏,姓也。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以为姓。”周武王“褒封神农之后”的应该是姜姓国,在今安徽亳州市。不论怎么说,这个记载都成为了伍子胥的祖先有功于周的一个证明。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楚吴越图中,却没有了今安徽亳州市这个焦国的踪影。《通志·氏族略二》中说:焦“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和祖父伍举“系承焦侯”,“焦”便成为“伍”姓来源一个比较直接的姓氏,也成为伍氏家族可以直接追溯的祖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楚伐陈,“取焦、夷。”公元前637年,楚成王占领了时属陈国的“焦”地,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中注为“今谯县也”,即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尊周臣楚”的伍参,辅佐楚成王,为右司马。伍参是否参加了此次军事行动未见史载,但这个归楚所有的焦邑却与伍氏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据清乾隆《颍州府志》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椒,又名椒举,即今之焦坡也”,其中的“坡”与“陂”古字相同,且在这里读音相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中有“焦陵陂”。清末民初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引《新唐书·地理志》“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又引《元丰九域志》“汝阴有椒陂镇”,认为椒陂之“椒、焦音同,即此陂也。”宋苏东坡写有《忆焦陂》诗。
焦陂镇位于今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东南20公里,曾经全国驰名的焦陂特曲就生产于此。笔者从阜阳火车站下车后,搭上一辆农村公交客运车,颠颠簸簸来到了这里。在镇政府便民接待室里,办公室主任马强只说这里是伍举的封地,但啰嗦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笔者想查阅县志,他却说:“镇里没有县志。要查要到县里去查。”无奈,笔者只得遗憾地离开了这个办公室门上贴着“诗书续世长,忠厚传家久”却没有一本县志的地方。不过,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此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这里不仅有焦陂村、焦寨村,还有许多姓焦的。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在“焦陂镇”词条中说又作“椒陂镇”,有人解释为“焦”、“椒”二字谐音假借。笔者由此而联想到,伍姓之前一脉相承的“焦”,又是怎样变成我们可以追溯、而且与《左传》等典籍记载相吻合的“椒”的呢,笔者虽然东奔西跑,苦心焦思,还是满头雾水。有伍子胥后裔根据《伍姓世本》和唐谱中没有“椒”之说,而认为“椒”为“焦”之误。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只得存疑于此,尚待方家指点。
距焦陂镇40多公里有个伍明镇,属阜阳市颖泉区管辖。据《伍明区志》载:“伍明镇镇粮站建筑为伍子胥故居。春秋时期,此处为名将伍子胥的庸碌园。伍子胥父子相继遇害后,当地人为示纪念,称此地为伍名府。后在庄园上建寺庙一处,史称伍名寺。明末清初兴集时,取谐音称伍明铺,伍名寺改为伍明寺,重修庙宇,塑伍氏父子像……当时寺内住持为伍氏后代。”笔者未能找到这些说法的文献依据,但却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对伍子胥的崇拜。
如今,伍子胥的身影已随着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留下的古迹也因时光磨蚀而逐渐消失。不变的,只有伍明集的名字还能给后人留下凭吊先人的一丝念想。据称,伍子胥曾在此屯兵,遗留下了饮马池、七十二眼古井及射箭台等遗迹,伍明也因此得名。2010年5月,伍明镇主办了首届伍子胥文化节。2011年5月,颍泉区人民政府主办,伍明镇人民政府承办了为期3天的阜阳市第二届伍子胥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旨在以伍子胥文化节为平台,打响伍子胥文化品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伍明文化旅游特色,展现伍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朝气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