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文学与史料 → 《易》之参伍之法


  共有36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易》之参伍之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389 积分:28518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易》之参伍之法  发帖心情 Post By:2023/2/24 17:48:58 [只看该作者]

《易》之参伍之法
广州伍伟潮

参伍一词,来源于《易传》的“参伍以变”。
“参伍以变”,古人众说不一。古往今来,《易》学者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之注释,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乃《周易》千古之谜。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曰:“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确实,参伍深奥、参伍难解、参伍复杂、参伍通天地、参伍成谜。
参伍,不单是阳数、奇数这样的简单,参伍,古贤不断更新叠加了太多的内涵。本文,企图通过追索参伍的本源,从源头剖析参伍的本意,故不揣冒昧,提出参伍新的粗浅见解,并希望各方家指教。
关键词:《易》     参伍      参伍之法。

(一)《易》
古人生活不易,所以创作了《易》来方便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今人生活“容易”,靠万千年来积累的劳动智慧,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提高了人们生存的空间。假如,没有了今天的钟、表,我们工作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今天的日历,我们工作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今天的天气预报,事故预警,我们工作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今天的信息传谋,我们工作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今天的劳动成果,我们工作生活会怎样?一句话,不易;两句话,乱了方寸;三句话,时刻处于厄境之中。
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风、云、雷、山泽等天象,知道太阳的转变对地球自然生物的影响;知道月亮的移动对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影响;知道星际的移动对地球气节的作用;知道风云雷电自然现象的发生,对人的生活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古人通过观察山川地理、生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现象,知道对人的生活规律、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样的观察,从古至今,从来不断,继往开来;并通过观察、改变,不断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成千上万年来,人对生活需求的劳动成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考古发现: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出土距今7000——约5000年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种刻划符号,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寓意天地相结合的花纹,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测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
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具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特征。经过1993年、1995年、2004年等三次考古发掘,均出土了陶片,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确定了四个数据。其中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测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用陶片基质测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用同位层的木炭测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这是当时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陶片。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1972年发现的邯郸市武安磁山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至6000年。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约始于公元前5300年。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出土遗物有浅细绳纹,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刺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及胡桃植物果实。这些陶器出土点有45处之多。经测定,磁山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至前5600年。还发现了约14万斤炭化的粟。粟、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被证明是世界上粟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养殖家鸡和种植核桃的地区。把中国黄河流域植栗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
磁山遗址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叶松等。动物有兽、鸟、龟、鳖、鱼、蚌五大类二十三种。遗址中还出土了发笄、用于佩戴的蚌环、穿孔蚌饰等装饰品。从这些人体装束、器物造型和装饰来看,磁山文化处于原始文化艺术的萌芽阶段。遗址中出土还有鸟头形支架三足平底盂、陶制日月,陶盂,陶丸、占蓍草器、圭盘、陶纺轮、陶制祖形器、陶蓍草器、圭盘、陶丸、石球、豆、盘等集中反映了磁山是当时这个地域占卜、祭祀的集中场所。
《中国世界古文化》指出:“圭盘和陶蓍草器同时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说明伏羲时代‘作甲历、定四时’在磁山文化时期已初步形成,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这说明磁山是我国农业历法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磁山文化与伏義文化一致,属同一历史时期,磁山与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历史上记载的地域又有着紧密联系。
如果说,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以工具度量时辰、节气指示农作,这表明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地湾文化、玉蟾岩遗址、磁山文化,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创最早的利用时辰节气植稻种粟养畜和使用炊具熟食的新纪元。
湖南彭头山文化堆积出土遗物中的石器,陶器,稻作遗存,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经14C测定,彭头山遗址陶片碳素年代距今9100±120,8200±120年。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遗物主要包括陶制品、石制品、骨角牙制品及动物遗骸、植物果核等。动物遗骸有20多种。植物果核主要有碳化的人工栽培稻、野生稻、栎果、野胡桃、野菱、野大豆等。共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一雌一雄骨笛距今约8000年。遗址出土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这类带孔甲板,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契刻共发现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专家研究,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太阳纹等。
河南省裴李岗文化,大体推定距今8500年~7000年。裴李岗文化出土了专门炊器鼎;出现早熟的木器手工业和梁架结构房屋;出现东西二元彩陶、似文字符号以及八角星纹、兽面纹等蕴含深意的图像;形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世俗化的信仰体系。
距今8000——7000年的岳阳坟山堡遗址已发现八角形镂孔垫座,应是八角星纹的早期形态,该彩陶盆内底画单线圆纹表示“太极”,圆外接方形线纹以示“天圆地方”,每方线纹三条合计12条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其口沿又画7组短线纹表示北斗七星,如果短线纹条数没有画错的话,其中6组每组6条计36条表示十月太阳历一个月三十六天,余一组为5条可表示“五行”即十月历的五季。
郑州大河村遗址第三期出土不少将坤卦符号与天文历法数理相结合构画纹饰的器物,其中保存最完整、纹饰明确的是一件白衣彩陶钵,其肩腹部有两周精心构思设计的图案,上面一周有三组六个六爻坤卦符号,均以红褐彩为地纹,衬出每个坤封符号的六爻十二个白色小方块,计其数为六卦三十六爻七十二个白色小方块,如用于纪日则与十月太阳历一季两月七十二天相合;腹部一周有5组竖画的白彩短条纹,仍以红褐彩衬出,每组白白短条改均为五条可纪十月太阳历一年的五季。合肩部坤卦符号与腹部白彩条纹,该修陶钵纹饰可作阴阳五行十月历的历书使用。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
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文化出土觚形器、八角星纹彩陶盆、钵、罐、杯、鼎、八角星纹彩陶豆、大口尊、实足鬹、背壶、簋形器等。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出土大口尊太阳月亮五座山,据已有资料显示,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文字刻文,可以认为它是已发现的较早的汉字,也有专家认为它是阴阳五行图。在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根据考古及结绳记事的结论和推论,经过分析、整理和辨识,发现这些文字符号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其中有一套数字就是利用与河图、洛书中“五”象形的方法创造出来的。
1987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出土了玉龟和玉版,经过碳-14鉴定,为6500多年前的文物。玉龟和龟腹玉版图形表现的有可能是远古的洛书和最早的八卦。这些年代久远的玉版虽然难以比较完整地辨认并读取信息,也给我们提供了探究远古传说的实物资料。已经有文物、天文、易学、考古专家对含山玉版进行了深入研究。玉龟和龟腹玉版出土时,玉版夹放于玉龟之中,玉版上边有9个圆孔,下边左右侧各有2孔,合为4孔。上为天、下为地。三三为九,为圆。二二为四,为方。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数为阳数、奇数;地数为阴数、偶数。上圆下方,天圆地方。玉版下边的4孔,象征地方,也表示春夏秋冬阴阳四时。4孔一分为二,左右各2孔,表示上、下半年各有二季。玉版上9孔、下4孔,四九三十六,正表示了十月历每月是36天。玉版图中,刻绘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大圆在外,有四个圭形箭标表示四象(或四季);大圆之内,被8条分割为八个圭形箭标,寓意八卦;以示“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8个箭标计64小块表示八卦相重生六十四卦(有专家指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八节);小圆内,为八角星纹,将小圆分为九宫;玉版图,是将八卦、河图洛书及其他天文历法的数理构思设计极为精妙的典型器物。
《资治通鉴》三皇纪记载:“人生之始也,与禽兽无异,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知有爱而不知其礼。卧则呿呿,起则吁吁,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
《始学篇》记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庄子盗跖》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五蠧》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三坟》记载:“有巢氏太古之先,觉识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俾人居巢穴,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天下九头咸归。有巢始君也,动止,群群相聚而尊事之。寿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后也。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寿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后也。伏義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尸子》卷上:“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为后世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1)、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2)、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3)、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为北极星。
(4)、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为北极星。
(5)、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6)、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7)、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8)、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9)、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10)、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古人把五星的运动现象记录下来,整理成图,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说明河图即是先民认识天地和地理东西南北四面八方位图,又是四时季节流转规律制定的初步法图。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原始而真实的记录。河图数与天地运行发生密切的关系。尽管河图未著一字,但五十五数可解释宇宙任何事物。它以图像所表述的哲理,是《周易》形成发展的思维体系的重要依据。它用数和几何形式的图形,包容了天地万事万物的一切阴阳变化个规律。”《河图洛书探秘》赵广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图”的这个“河”,其实指的是星河。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
《易经》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三坟》曰:“伏牺者,伏羲氏,燧人氏之子也。母曰华胥,履大人之迹于雷泽而孕。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生于成纪,作都于陈。乐曰立基,或云扶来继天而王,为百王先。”
《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汉书?律历志上》:“自伏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资治通鉴》三皇纪记载:“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帝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始画八卦。”
《史记》:“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
(1)、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2)、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家畜是的由来。
(3)、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4)、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5)、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6)、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文,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7)、命名万物。
伏羲氏的八卦,以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绘一图,又以天地、日月、山泽道阴阳;八卦的名称,就是《易》。
《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又说:“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参同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答袁机仲书》:“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易》集天文、地理、气象、四季五行、数、哲于一身,是古人最早的时空观察和文明智慧进化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万经之首,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求,圣人必达之道。是中国最早最厚重的一部哲学教科书,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对世间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典籍,《易》将天地万物抽象归类,参入天干地支五行论,抽象对事物的观察、悟道、及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易》,是万千年来一辈一辈又一辈古人智慧积累的结晶。
伏羲八卦图因为没有文字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后世古人企图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注解;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韦昭注: “烈山氏,炎帝之号也。”
《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穀。”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作“连山氏”。
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案《世谱》等羣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
邵世竣:《说易之一》:“易原本只是卦,没有文字,被称之为无字天书,周易是指文王所演之易,文王易之系辞,加上孔子所做的传《十翼》就是现在的《易经》。”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等等均是从《易》中开悟,发展了各自的学说,可以说,中国的古文化,是以一《易》以蔽之。
《易》为五经之首,三玄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象,涵括万事万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周易》正是从“河图洛书”传承、演化而来。《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義氏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后经周文王、孔子的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烁古耀今的《周易》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九,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
后世的《周易》,通常指《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其学说据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尚书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岛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八卦》在变,连山氏时为《连山》,轩辕氏时为《归藏》,姬昌时为《周易》,后经孔子睹览史藉,删、修、黜、除、断,现世为《易经》、《易传》、《十翼》,戓统称为《周易》。
《易》就是八卦,就是八卦的代名词。《易》是古体字“日月”的合体字。表示的是万物因日月而动变。《易》就是动变的象征。大千世界无时不在动变之中,并无一时之停息。《易》,是后来人给八卦起的学名、大名。开始是叫八卦而不叫易,是有了文字以后产生的。实际上《易》字就是对八卦整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的简易说明。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动变现象,都是“日月”的作用使它们发生的变化。


(二)、参伍
参伍,始出于《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
确实,参伍深奥,参伍,古贤不断更新叠加了太多的内涵。
汉《淮南子?泰族训》云:“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菑。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别清浊五音六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
《淮南子主术训》又记载:“ 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淮南子讲的是施政的道理。
唐朝著名经史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有不同意见,在《周易正义》注疏曰:“‘参伍以变’者,参,三也,五,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错,谓交错,综,谓緫聚。交错緫聚其阴阳之数也。”
参伍,孔颖达讲的是数。“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
参伍,《逸周书》卷一说:“顽贪以疑,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伍以权,权数以多,多宁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
《国语?齐语》云:“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韦昭注:“参,三也;伍,五也。谓三分国都以为三军,五分其鄙以为五属。”
《荀子?成相》说:“听之经,明其请,参伍明谨施赏刑。”唐,杨倞注:“参伍犹错杂也。”
《荀子 议兵》又说。:“窥敌制变,欲伍以参。”《武经总耍》注:“谓使间谍观敌,欲潜隐深入之也。伍参,犹错杂也。”
《韩非子?立道》:“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陈奇猷校注:“故揆伍以责失,犹言揆於伍以责其过失也。伍,谓错综诸事。”韩非子在守道中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
《韩非子?八经》:“参伍责怒,固也。”
《韩非子?扬权》:“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
《楚辞 九章抽思》诗日:“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王逸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注释:“言向群臣察询,参,指三卿;伍指五大夫。”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
《史记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注释:“一定耍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才不失。”
《史记?天官书论》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司马贞索隐:“三谓三辰,五谓五星。”按三辰指日、月、星,五星指金、木、水、火、土。”
《史记?天官书论》又曰:“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司马贞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幽通赋》记载:“东邻虐而歼仁兮,王合位乎三五。”应劭曰:“王,武王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明星辰之所在也。”
《礼记 礼运》记载:“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注释:“三五:是乘数。”
《楚辞 刘向》诗曰:“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王逸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绝去《洪范》之纪,任意妄为,故失道也。”
《汉书?郊祀志下》云:“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颜师古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也。”
《汉书?赵广汉传》云:“参伍其贾,以类相准。”
《汉书?翼奉传》说:“辰疏而时精,其效同功,必参五观之,然后可知。故曰:察其所繇,省其所退,参之六合五行,则可以见人性,知人情。”
《汉书?翼奉传》又说:“详学即精悉,又善推步三五,别受诏与太史典定律历。”
《周易参同契》:子午数合三,戊已数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
《周易参同契》:“三五德就,乾体乃成。”
《周易参同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
《周书 帝纪》:“盖闻阴阳递用,盛衰相袭,苟当百六,无间三五。”
《说文》:“伍,相参伍也。”段玉裁注:“参,三也,伍,五也,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
《文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华夏,京迁镐亳。”李善注:“参五,谓参五分之也。言殷周参五而分华夏之地,然后乃始京迁于镐亳也。”
《抱朴子?勖学》曰:“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
《云笈七籤》卷二十记载:“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曹丕杂诗》诗曰:“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陶潜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又在《感士不遇赋》云:“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隋书 天文志》记载:“汉之传天数者,则有唐都、李寻之伦;光武时则有苏伯况、郎雅光,并能参伍天文,发扬善道。”
《文心雕龙 通变》记载:“相循参伍,因革通变。”
《文心雕龙 通变》记载:“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周易集解》卷十七崔觐曰:“参,三也。谓于天数五、地数五中,以八卦配天地之数。”
《经义述闻 毛诗上》云:“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
《草庐经略》记载:“延揽忠告,成独摅神机,参伍详审,料敌设计,得策輒行。”
《正蒙》记载:“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於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尚书说》云:“参于三,伍于五,可以察天地之情,可以尽万物之理,故曰参伍以变。”
《五礼通考》卷234记载:“观承案,兵阵最贵参伍,此兵车之卒伍,以参伍法计之,适符其数。”
《金丹心法》记载:“验错综参伍之奇也。”
《河洛精蕴》记载:“参伍而列,错综而居,天地不自若其妙道至宝,所以牖圣人,而启其聪明,发其神智,又将有不尽之文章于是乎起也。”
综上所述,参伍难解,参伍复杂,参伍通天,参伍成谜。参伍,有指天上的三星五辰天文历法的;有指天地的;有指三王五帝、三王五伯的;有指法治的;有指军事的;有指哲学道理的;有为名词的;有为数词的;有为形容词的。
下面,以《字典》为释:
参,含动词,数词,名词。
伍,含形容词,数词,名词。
参伍,汉语组词:有动的形容词、动与数词、动与名词、数词、名词、形容数量的词、形容名的词,七类。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始见于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约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修《六经》,五十岁而不闻其道,于是向老子问道,老子说,道的特点是“变”,“因时而变。”孔子不出三月,复见老子说:“我得之矣。”
如果说,上古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那么孔子,也是睹史籍之烦文,观春秋之事例、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触类而长之,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纳参伍,望今制奇,参伍定法,“自八推至二十四,自二十四推至七十二,七十二推至四千三百二十,纵横十五,自然而然,丝毫不紊,此太极气天之至妙者也!达而至用,上推往古,下推来今,废兴存亡,吉凶悔咎,捷若影响,此又九宫之神乎其神者也!故,风后得之而演奇,大禹得之而序畴,文王得之而演易,孔子得之而系辞。”
参伍,是奇数,是奇数中的奇数;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参同契》记载:“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南怀瑾说:“子午数合三”,子为天一所生,午为地二所生,合起来就是三。“戊己号称五”,戊己就是中央,戊己土为天五所生。子午是地支,戊己是天干。“三五既和谐”,三五相加就是八,是八卦。”
参伍之象,“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五十有五,它以图像中的数所表述的哲理,可理解为以数的变化代表宇宙任何事物的变化。
《术数记遗》概括云:“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即孔颖达《周易正义》:“‘参伍以变’者,参,三也,五,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即《说文》所说:“伍,相参伍也。”即洛书中“五”象图形,“五”在中宫象太极“控四时,临八方。”
参伍,《周易全解》云:“纵观古人对‘参伍’的这些用法可见,‘参伍’的意思是,将多种因素联系起来,交互参考,以求得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伍,孔子纬一事见二端,“触类而长之”取参伍“引而伸之”,通过八卦方位的交互错杂变化而演天地万物之理;荀子取“欲伍以参”,制六术五权而诸于军事与哲理;韩非子把参伍总归为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其功多,揆五以责其过失,用于检验考察人言的真假;司马迁及班固通用参伍,以“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孔颖达将参伍作极其阴阳交错的数,“此结成易之变化之道”;朱熹把参伍用于“以定卦爻动静之象”,说“此足以相发明矣。”


《三》参伍之法
有天,有地,有中为五,三生万物,“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来自上古传承的《八卦》,是以图象阐述天地五行阴阳变化之道的卜筮。
卜筮,就是利用卜筮结果,对未来事态的走向和发展作预测。《周易》是周文王归纳八卦中演变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作卜筮之用。《易传》是孔子及其第子总结卜筮预测规律哲学伦理的书。《易传》之“参伍以变”,成为解开卜筮预测规律的一把钥匙。
从哲学层面上说,《八卦》是本体论范筹,《易传》是方法论范筹。参伍之法,是释义《易传》的方法之一。孔子首先提出,“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荀子曰“欲伍以参”;韩非子把它概括为“参伍之道”;而司马迁称“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
参伍以变、参伍之道、参伍之法,源自伍参筮法。参伍,起源于伍参。为何起源于伍参?为何起源于伍参筮法?下面作解析:
1、
以字解义:伍参
《说文解字注》伍:注解:相参伍也。
参伍,《汉语大词典》解释:犹错杂也。《荀子?议兵》“欲伍以参”唐杨倞注:“伍参,犹错杂也。《荀子?成相》:“参伍明,谨施赏刑。”唐杨倞注:“参伍犹错杂也。”
《辞海之家》解释:“‘三人相杂谓之参,五人相杂谓之伍。’《荀子?议兵》:‘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武经总要》:“谓使间谋观敌,欲潜隐深入也。伍参,犹错杂也,使间谍或参之,或伍之于敌之间,而尽知其事。”
从古至今,说文解字和汉语词典解释伍参及参伍,完全是相同的,语意也是相同的;只是顺序有所变化,语意是相同的。
2、
邲之战卜筮术
《书经 洪范》记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卜筮。”
寓论断于叙事之书法为特点的《左传》,鲁宣公十二年第一句话说:楚庄王包围郑国十七天,郑国人以求和占卜,不吉利;在太庙哭又出车到街巷去占卜,吉利。
还有,同年的邲之战,晋中军佐将先縠不服从命令,私自率领中军所属军队,渡过黄河。荀首即卜筮,得“师出以律,否臧凶”的凶筮。这说明,春秋时代无论何事、何地,占卜决事很普遍。
《史记龟策列传》记载:“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发生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楚庄王必定尊例:“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之法,占得吉利,才会“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正如卜筮所测,楚庄王围郑成功,与郑结盟,北师于郔。
伐郑成功,功成名就,为什么“将饮马于黄河”而归呢?不言而喻,“将饮马于黄河”是楚庄王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楚国划时代的里程碑。然而楚庄王“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卜筮吉利,然后才会决策“将饮马于黄河”,向黄河前进。
不巧,晋国军队渡过了黄河,档住了楚国的去路,与楚国决战。战与不战,“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楚庄王这次的占卜,显然不吉利,犹疑不决,“王欲还”。将左军的左司马子重和令尹孙叔敖,占卜显然也是不吉利,不想打仗,“南辕反旆。” 楚庄王嬖人伍参占卜的筮,显然吉利,“欲战。”为什么伍参占的卜筮吉利?为什么“晋师必败”呢?这,耍从《易》开始;
《易》是我国最古老文化的精髓,万经之王,是华夏进入文明史以来,古人生活不断摸索的经验积累结晶,是古人对万事万物的观察、了解与抽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古人万千年来经验积累不断重复,变为规律,演变成包涵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卦》,以占卜的形式预侧万事万物的未来。
殷墟里先后发现了十五万块甲骨文,集中起来反映的是同一件事:占卜。
《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通过对数字的深入研究,来预知未来的方法叫做占卜。《後汉书》记载:“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於此。”
《六韬》有个故事,话说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占卜后说,你这次到渭河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文王问:占卜的结果真是这么好吗?太史说:我的远祖曾经为禹占卜,结果禹得到皋陶。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打猎,结果得到吕尚。
《六韬》这个故事,和《左传》宣公十二年晋荀首占卜与郑国人占卜的故事说明,帝皇将相,世族大夫,事必先占卜,以决吉凶,以决定夺。以此断定,伍参毫不例外,懂卜筮术,有凭为证,《渚宫旧事》卷一记载:“文王至顷襄王四百年间楚产之尤著者—筹策则伍参。”
依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对伍参这个人物的描述知道,伍参不但懂卜筮术,尤著懂《易》的本质“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并善于观察事物,从对事物的观察到人的观察。形成自己比较唯物辨证的方法,即由卜筮术结合实际情况交互参察检验之法,称之为伍参筮法。
3、伍参筮法
《周易》预测吉凶的依据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变化规律,《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所蕴藏的太极之道,阴阳之道,逻辑之道,动变之道,是自然之道,是天之道,地之道,万物之道。也就是得知宇宙天体及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与变化过程。从中可以得知:人受制于天地,而被天地主宰。人只有从属关系。
伍参筮法,源出于《周易》,只是《周易》之一法,和而不同;和,与《周易》一样,本质是变。不同有二。第一是:从抽象形式逻辑到具体验证唯实;第二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易》以天时、地理定吉凶。《易经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伍参筮法,以参伍九宫图,五行参数,“九宫”配以“八卦”,八卦配以四时,四时生五行的草筮方法,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古草筮方法,是孔子“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情有独钟的蓍草古筮法,也就是被“遗忘”了的伍参筮法,又名参伍筮法。伍参筮法,则注重人与事物的变化,多了一个对人的观察,即预测吉凶的依据多了以人为本。具体依据在《左传》宣公十二年邲之战。
4、
发生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荀子概栝为五权六术,《荀子?议兵》记载:“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咸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杨倞曰:“谓使间谍观敌,欲潜隐深入之也。伍参,犹错杂也。使间谍或参之,或伍之于敌之间,而尽知其事。”
宋代理学家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指出:“如此以楚嬖人伍參之言觀之,謂晉之從政者新此言論林父最切當。”
方苞在《左传义法举要》里亦提出:“观伍参之言则晋之衅楚早见之,观士会、赵朔、栾书、韩厥之言则晋之衅合军皆自知之。怙乱者晋人也,而引史佚之言及诗,则于郑石制发之。旁见侧出,不可端倪,神乎技矣。”
方苞认为《左传》中多前后相照之言语,作者常借文中人物之口道出了其前因后果,只需联系前后相关之文辞,比观其事,由事之迹,便可晓明大义,使人读之不觉,然是非褒贬己定。杜预称《左传》:“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日之类,皆所以启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侧。”
伍参知兵,《太公兵法》曰:“兵为五,礼为一。”《太公兵法》第三篇说:“必参五伍之。”(《史记》蒙恬引《周书》。宗沂案“说文”“伍”字下云:“相参伍也”谓伍法。)
5、
《尚史 楚诸臣传》记载:“论曰,叔敖称善谋,邲之役则伍参主之,兼听斯聪,择善斯从,在君而己。”历代书籍记载楚国著名楚材人物中,谋划筹策者第一位,是伍参。而伍参筮法又名参伍筮法,具有“至变”的本领,有“至变”的奥妙。伍参之前,从未见有参伍此组词载于古籍,是伍参显其功,荣于名,名于世,“夫子作经,揽史记,愤懑不泄,兼道事后,览承传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悟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这才定《易传》的“天下之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孔子的:“《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6、
楚庄王称霸,伍参勋功至伟,是唯一在邲之战中“胙之土命之氏”的人物,必有过人之处。而“胙之土命之氏”,则盖棺定论。
《左传?隐公八年》曰:“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世本》记载:“伍参氏,楚伍参之后。支孙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十姥》曰:“伍,伍氏出自春秋时楚庄王嬖人伍参,以贤智升为大夫;生举,食邑于椒。”
《梅村集》记载:“伍参以邲之役食采于椒。”
《古今考》云:“伍参者,名也,有伍氏又别出为伍参氏。此以名氏为氏者也。”
《楚国封君封邑地望考》引:“《通志 氏族略四》谓伍参食采于湫,故其子、孙以湫为氏。楚境确有以湫为名之地,这就是《左传》庄公十九年所记的“湫”。”
湫,楚之郊郢,扼楚京畿之重地,控四邑之要塞。伍参,实楚庄王得力之“嬖人”。伍参,实伍参筮法又名参伍筮法的发明者。
7、
《左传》、《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分别记载伍奢、伍子胥父子预言:“楚君大夫其旴食乎!”“子为兄卦之”、“以父为质,诈召二子”、“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此人不死,必为吴患”、“后必将失道”、“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此前知之士”等等,这些预言,预测着事物发展趋势所具备的洞见之明。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书:“《五子胥》十篇。图一卷。”又有“《五子胥》八篇。”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24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部兵书叫做《盖庐》。《盖庐》记载申胥曰:“日月之道” “四时之道” “五行之道”“战之道”“以德攻者之道”。“日月为刑德,立为四时,分为五行,顺者王,逆者亡,此天之时也。”
历史上的伍子胥,确实是一个“前知之士”,确实是一个智慧高明的阴阳家。
邲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郢之战,以水为阵,战术如出一辙,这是伍家传统秘术。《说文》曰:“水者,准也,生数一,成数五。以水数配之,为六壬也。”《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兵法》”。《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说:“水战之具,始于伍员,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易数总断》云:“玉册天元诚至理,分丁役甲洛书数;阴阳变革互逆顺,参伍错综并九坵;”
《四库全书总目遁甲演义》话:“考《大戴礼》载明堂古制,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宫之法所自昉,而《易纬?乾凿度》载太乙行行九宫尤详,遁甲之法实从此起。”九宫之法以五为中心。
《隋书经籍志卷二十九》记载:“《遁甲诀》一卷,吴相伍子胥撰。《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遁甲孤虚记》一卷,伍子胥撰。《伍子胥式经章句》亡。”
《旧唐书史卷四十七》记载:“《伍子公兵法》一卷。《遁甲经》一卷《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
伍子胥深通奇门遁甲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系统完整的著作,被称为奇门遁甲的祖师。“子胥挟弓去楚,唯夫子独知其道。”
奇门遁甲是在伍参筮法又名参伍筮法的基础上推演来的,伍子胥是伍参筮法特出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故圣人见微知着,睹始知终。”
8、
《汉书古今人表》,上自太狊伏義,下至赢秦胡亥,网罗著名人物两千多人;帝皇将相,诸子百家,巫医乐师百工俱全,以孔子为宗,独尊儒学。伍参不是儒家,而居于“学而知之”的“可与圣人语上也”之位的评价,与子胥、老子、墨子、商鞅、韩非子等同。是班氏父子“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尽揽先秦遗珍,掌握了伍参对历史的贡献,“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而“篇章博举,通于上下,略差名号,九品之叙,述《古今人表》。”故在《汉书 传叙传下》记载:“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