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源流网——论坛源流与族譜文学与史料 → 《楚居》——同宫、承之野新考


  共有140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楚居》——同宫、承之野新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伍德强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网站站长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48 积分:30482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11/7/17 17:26:25
《楚居》——同宫、承之野新考  发帖心情 Post By:2020/11/30 15:55:59 [只看该作者]

《楚居》——同宫、承之野新考

哈尔滨 李少波


清华简《楚居》,记载了楚国先公居地及都城的变迁,《楚居》是研究楚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出土文献。《楚居》载:“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蓝郢,蓝郢徙居同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承之野,承之野【徙居鄢=徙】袭为郢,至龚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即楚庄王所居迁之地(郢)为:为郢、蓝郢、同宫之北、承之野、鄢郢,最后又回为郢。

《楚居》中的“同宫之北”、“承之野”,是楚庄王的重要都城及居地,它标示了春秋时期楚国都城的迁徙及称霸的过程。

《楚居》中的“同宫”(湖北荆州市八岭镇北)为楚庄王所建,是楚国最早的君王娱乐行宫,其中就包含闻名于春秋的楚庄王台(钓台),楚庄王曾邀请各国使臣在钓台相聚。《楚居》中的“同宫之北”就是其北面的楚庄王所居的王城(湖北省当阳县季家湖西岸)。《楚居》中的“承之野”,实为“烝野”,就是今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沙堰镇一带,后南移建县称新野(今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楚庄王由“烝野”北上征伐陆浑之戎(河南嵩山县东北田湖镇陆浑水库一带),至于洛水,并向周王朝示威。楚庄王回师时,叛臣子越椒在“烝野”驻军拦截楚庄王,后被楚庄王所灭。这些城池都是楚庄王所居之“郢”。

一、《楚居》——“同宫”

1、“同宫”之名的由来

“同宫”,是楚庄王所筑建。公元前613年秋,楚穆王卒,楚庄王即位。后楚庄王由为郢(湖北宜城市郑集镇)迁居至蓝郢(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三年不理朝政,田猎饮酒,沉迷女色。并大兴土木,在铜岭之南,筑建供其享受、占地巨大、耗资巨多、奢适豪华的娱乐的大型行宫,因其行宫筑建在铜岭之地,称其为“同宫”。

2、“同宫”之规模

楚庄王所筑建的“同宫”,规模巨大。“同宫”有园林、竹海、流泉、湖泊、山峰、奇松等自然景观,又有娱乐宫殿、豪华寝宫、狩猎场、钓鱼台、观景台、大暑台( 清暑台)等人工建筑。其中“远者来朝,近者入宾”的楚庄王迎宾观景台更为壮观闻名,“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即现高6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又称其为楚庄王“钓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句以示,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庄王有钓台,楚灵王有章华台,均以豪奢著名。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中载:“楚庄王的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

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楚获大胜,威震九州,楚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邀请列国君臣来高台聚会,众诸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楚庄王威望日重,楚国国势日强。后人因而谓此台为钓诸侯台,故又名“钓台”。

3、“同宫”之位置

“同宫”在“龙山”之南。“龙山”即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的八岭山镇西北的八岭山,因山南有楚庄王“同宫”,古称其山为龙山。

八岭山是八个交错的山岭所组成,风景优美,林木葱郁,“纵岭八道,蜿蜒若游龙”,因此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山中古墓密集,现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无封土堆古墓不计其数,其中以楚墓居多。据传史书记载:楚庄王葬于古龙山。

八岭山之南麗是一个大丘岭,称“铜岭岗”,周围为湖水湿地,楚庄王的“同宫”就筑建在“铜岭岗”之上,故称“同宫”。今在“铜岭岗”之西侧尚有铜岭村,其南有童桥村(铜桥村)、童家院(铜家院),皆是因近“铜岭岗”、“同宫”,而得名。八岭山古也为“同宫”之畿地,古时就有十景:八岭松涛、龙山秋眺、马跑泉、仙女庙、落帽台、换帽冢、系马冢、安民冢、铜岭岗、平头冢。

《水经注·沔水》载:“龙陂,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馀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曰龙陂。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迳郢城南,东北流谓之杨水。”古杨水即今长湖,原为杨水,后为长湖所盖。

《大明一统志》载:钓台,相传楚庄王钓台也。“有龙陂, 陂北有楚庄王钓台, 高三丈四尺, 南北六丈, 东西九丈。”

二、《楚居》——“同宫之北”

“同宫”位于今八岭山镇八岭山之南麗的“铜岭岗”上,其西北不到15公里,就是“季家湖楚城遗址”。即《楚居》中所载的楚庄王迁居的“同宫之北”,“季家湖楚城遗址”是楚国的大都城,是春秋霸主楚庄王所居的“郢城”。

季家湖楚城位于湖北省当阳县草埠湖镇南季家湖西岸。1973年发现,城址规模大,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400米,墙宽10多米,高6米。城垣外有濠沟,濠沟距城墙10-34米,大概是修城时取土挖成。城内北部发现有多处夯土台基。还发现红烧土平面和地下排水管道及筒瓦、板瓦铺垫的房屋散水。城内还发现制陶作坊和窑等遗址。

城内出土文物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也有少量西周时期和新石器时代遗物。文化遗物有陶器和青铜器,城东门附近的一处冶炼遗址出土过成束的铜箭镞和一些戈、矛、剑等兵器。在城中心有一处粮食窖藏遗址。西城墙附近还出土过大型铜鼎足。尤其是一号房屋台基还出有春秋时期的铜构件和“秦王卑命”铭文铜甬钟等重要文物。

城址周围分布有许多大墓,有的封土直径在100米以上,城北不远的赵家湖楚墓群,已发掘近300座楚墓,时代约自两周之际至战国中晚期。其中多为春秋楚墓,墓地中出土有“楚子鼎”、“王孙飚作蔡姬簠”等重要铭文铜器。

季家湖楚城北的熊家冢楚墓,挖掘出有楚王车马阵。围绕主冢、附冢周围,殉葬墓就有130余个。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玛瑙、陶埙之类,说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6排之后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铜匕首、带钩、削刀等兵器,说明埋葬的是侍卫之类。目前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材质优异,工艺高超。



一号车马阵,长130多米,是目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车马坑。此外,还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个小型车马坑。埋葬43乘车,有164匹马,车辆可分为礼仪车、战车、辎重车、配件备用车四种,保存状况完好。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说明乘车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熊家冢墓地一号车马阵发掘出的“天子驾六”级别的马车有3乘,说明当时礼崩乐坏,墓主“违规配车”。

《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

可见楚庄王居“同宫之北”的楚王城(季家湖楚楚)时期,王城规模之高,楚国势力之大,根本没把周王室所制的“周礼”放在眼里,楚庄王不愧为有春秋霸主之名誉。

三、《楚居》——“承之野”

1、“承之野”的由来

《楚居》中“承之野”,实为“烝野”。即《左传·宣公四年》所载的:“遂处烝野,将攻王。”之烝野之地。

古烝野,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北白河故道边沙堰镇一带。西汉初,因建渠灌田,向西南白河东畔30里迁徙至今新野县地址而称新野。又历史文献记载新野之名由来为: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 称“烝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烝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 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西汉初新建为县时,遂称新野。而沙堰镇一带正是西汉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期间,主持兴建了数十处水利工程之处,其水利工程又称“召父渠”。

烝野(新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称贵地。她北依宛洛、南接荆襄,西临秦陇,东通宁沪,沃野百里,八水竞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称”,南襄盆地中心,号称“百里平川”,故为“烝之野”,又称“承之野”。春秋时期,烝野(新野)是楚国通往周室(洛阳市)、晋、郑、卫、宋、陈、许、齐等中原各列国之必经之路,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承之野”为新野之“名”,相传来源于《国风·豳风·东山》诗中的:“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古时人误将诗中的“烝”看做“承”。取“烝在桑野”首尾之合称为“承野”,故流传为“承野”,后被人们认之。古“烝”与“承”字相近,也可能两字通用。

“烝野”迁徙后称“新野”,来源于“薪”字。古“烝”与“蒸”通用。《说文》蒸为析麻中干也,即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周礼·委人》载:薪蒸材木。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即“薪”要比“烝”大(粗)。故“烝野”迁徙之地(新野)要如“薪”,后演化称为“新野”。

烝,《尔雅·释诂下》:“烝,众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如《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烝民:即庶民、民众、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

烝,《诗·大雅·文王有声》中:“文王烝哉、武王烝哉”,为美好之意。又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烝,美也。

烝,《国风·豳风·东山》诗中:“烝在桑野”为“久”之意。

这也充分形容“新野”比原“烝野”之地广阔而美好长久。

2、烝野之地楚国史迹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以若敖氏为相。在楚庄王北征晋国时,楚国若敖氏家族就发生火并。当时斗般为令尹,子越椒为司马,蒍贾为工正。子越椒与蒍贾都对斗般不满而勾结在一起。蒍贾诬陷斗般,子越椒为夺得令尹之位,与蒍贾同谋。蒍贾杀死斗般后,子越椒又与蒍贾不睦。子越椒(斗椒,芈姓,字子越,楚国的令尹)攻打蒍氏,将蒍贾囚禁杀害,驱除蒍族,并驻兵于烝野,等待着楚庄王回归。楚庄王大军凯旋,听闻子越椒发动军变,一阵寒颤,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军势大。楚庄王以楚国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为人质作为与子越椒和谈的条件,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战,对楚庄王的条件断然拒绝。楚庄王只能一战,楚庄王带兵与子越椒的若敖氏家族亲兵与皋浒决战。子越椒自小在军营中长大,英勇善战,带领叛军猛攻楚王军,子越椒向楚庄王连射几箭都差之毫厘,叛军威势大振,楚王军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骁勇,开始胆怯。危急时刻,楚庄王击鼓,下令反攻,养由基(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百步穿杨”著名的神射手)拉弓搭箭,射死子越椒,若敖氏叛军失去领袖后,瞬间树倒猢狲散,军阵大乱。楚庄王趁势反扑,叛军兵败如山倒。楚庄王乘胜追击,掩杀若敖氏。楚庄王一举击灭若敖氏全族。

《左传·宣公四年》所载的:“蒍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子越又恶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阳而杀之,遂处烝野,将攻王。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澨。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着于丁宁。又射汰輈,以贯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

楚庄王在皋浒(襄阳市西)之地将子越椒叛军全部剿灭,平息了若敖氏之乱。故楚庄王北上征战途中及平息若敖氏之乱后期,曾居“承之野”(今河南南阳市新野县北沙堰镇一带)。

《楚居》之“同宫之北”(季家湖楚城)、“承之野”(新野军事要地)为楚庄王时期的主要活动、居住之地,也是楚国最昌盛时期的最繁华之地,史书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都得到了充分证明。但《楚居》都没将其列为楚国之“郢”。甚至就连现代已明确共认的楚都郢城(湖北荆州市北纪南城),在《楚居》中称之为“秦溪之上”,也未列入“郢”之中,这也是《楚居》之谜,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从考古中发现、研究,以解其谜。


资料来源于网络


伍德强  岭南翰苑房佳山公二十六代裔孙,烈字辈,祖籍:广东台山四

九上坪,现迁居广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