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家族名人辈出(上)
李光荣
作者谨按:本人所著《寻访伍子胥》一书,现接近定稿阶段,推迟到今年上半年出版。出版前,当另行告知。有预订了此书的朋友请耐心等待,出版后将尽快寄出。还有预订此书的朋友和伍氏宗亲会,请及时联系。
此次摘发书的最后一章,为伍子胥后裔中的名人,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春秋至建国前去世的人物;中部分为建国后去世的和在任的党政军以及各领域、各部门的著名人物。这两部分均为见于名人大辞典和其它权威史籍的人物。现先发出,请各位前辈、专家学者和朋友批评指正。请伍颖教授和伍世才前辈等下载后,耐心校正。下部门为不见于名人大辞典的当代伍氏的海内外各界名人,现正在整理和写作中,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积极推荐。
自春秋时期的伍参扛起伍氏的大旗,率先亮相于典籍,伍氏家族名人辈出,并相继走进历代名人辞书中。商务印书馆1921年初版、1958年重印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上古至清末各类名人4万多个,其中伍氏人物46名,占总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168位。现将书中所载伍正己及明确为其后裔的伍洪、伍祐、伍择之、伍文仲和伍仲休的简介摘录如下,并附以注释。
伍正己:“唐[朝],宁化[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人,初名愿,字公谨。大中进士。累迁御使中丞。莅官略细故[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存大体。因朋党渐炽[盛],遂告归[回家]。”另据《宁化县志》载,伍正己约生于794年,卒于874年,“唐宣宗大中十年(856)登进士第,为汀州[辖境相当今福建武夷山脉以东及三明、永安、漳平、龙岩、永定等市县以西地区]第一个举进士的人”。“伍正己死后,第一个入祀乡贤祠。他的后裔伍祐、伍仲休、伍宗源[明永乐年间进士,官浙江布政司、左参议]等,政声文采,各皆彰著。”而据伍颖教授考证,其生卒年为836—915。
民国《岭南伍氏合族总谱》将伍正己列为“三十八世祖”,亦即伍子胥第三十四世孙。以下所记人物世系与该谱不合。也就是说,从这一时期开始,伍氏世系开始紊乱。下面分开叙述,不加评论,留待伍氏后裔进一步考证。
伍洪:“唐,正己子。兄泳、演、浚,皆以父荫补官。洪独不肯仕[做官],隐武陵源[今湖南张家界市],自号抱朴居士。”
伍祐:“[北]宋,正己曾孙,字祐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历知[执掌]雩都[今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海昌[今广东茂名高州市],以廉能称。寻[不久]差楚州[今安徽淮安市]团练推官。州有盐场久废,佑议兴复,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缗钱[税金]数万,人称‘伍佑场’。官至太常博士[寄禄官]。”
伍择之:“宋,祐子,字元宾。博洽[学识广博]有器识[度量与见识],淡于进取。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出宰[由京官外出任县官]长乐[今福建福州长乐市]。时诸司酷暴相矜,辄兴大狱,择之戚[忧伤]然,即日乞归,遂不复出。”
伍文仲:“宋,正己五世孙,字仲成。七岁能属文[撰写文章],目为神童。年十六魁乡荐[州县荐举],累七举,绍兴[疑为“圣”之误,绍圣元年(1064)]中第进士,应博学弘[宏]词科[科举名目之一]。”
伍仲休:“宋,正己五世孙,字通远。博学善属文,第大观[二年(1108)]进士。知河源县[今广东河源市源城区]。丁母忧[遭母之丧]哀毁致疾,终承直郎[散官名号]。”
以上6人,除伍洪隐居之外,在明《八闽通志·人物·汀州府》中都有详细记载,且都为进士,其领衔者就是伍正己。虽然在其生卒年份、世系传承等问题上还有分歧,但整个唐代汀州只诞生了这么一位进士却是有案可稽的。有人这样说:“如果没有伍正己,汀州的教育史和文化史,要推迟差不多一个世纪。”
在朋党之争愈来愈烈、众多无辜名流遭受禁锢之时,伍正己辞官还乡,独善其身,致力教育,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在他的带动和激励下,当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伍氏后裔更是率先垂范,勤学苦读。伍文仲进士及第继续冲刺而中道殒命,就连淡泊进取的伍择之也在亲友劝告下走进考场功成名就。据清康熙《宁化县志·题名志》所载统计,宋朝时宁化有进士28人,其中伍姓就有11人,伍祐、伍择之、伍懋为祖孙三代进士;特奏名(即恩科)36人,其中伍姓就有15人。唐宋时期,宁化最显赫的科举世家必属伍氏家族无疑。
此外,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还载有以下40人:春秋伍参、伍举、伍奢、伍尚、伍子胥,西汉伍被,东汉伍孚、伍琼,三国蜀汉伍梁,东晋伍朝,南朝梁伍安贫,五代十国南唐伍乔,宋朝伍仕阶、伍全、伍典章、伍隆起、伍诰,元朝伍良臣、伍宗尧,明朝伍文定、伍民宪、伍佐、伍希渊、伍成章、伍洪、伍贞、伍袁萃、伍清源、伍钝、伍云、伍余福、伍礼、伍让、伍骥(字弘道)、伍骥(字德良),清朝伍长华、伍崇嚁、伍光瑜、伍福、伍维寿。其中明朝最多,达16人;宋朝其次,为9人。
有伍姓宗祠联曰:“居官廿年称廉吏;仕宋三世尽忠良。”上联典指明代清廉知府伍佐,今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孟公镇人,“弘治[1488—1505]举人。授河南府通判,迁赣州府同知。征龙南叛獠,深入力战。擢知思南府[辖今贵州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务川等县地]。居官二十年,以廉介[清廉耿介]称。”有幕友以金相馈,伍佐严拒,并挥之不再见。其卒后,赣州、思南皆祀之于名宦祠。下联典指宋代名将伍隆起[1222—1278],今广东江门台山市大江镇人,“三世仕宋。宋末,隆起率义军从帝昺[bǐng(丙),宋朝最后一位皇帝]于厓山[一作崖山,在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其麾下谢文子杀隆起,以首[首级,脑袋]降弘范。宋相陆秀夫惜之,刻木为首以葬。又募人执文子,戮以祭墓。”
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南宋名臣陆秀夫,为伍隆起的忠烈所感动,命人用檀香木刻制头颅续成全尸,葬于今台山市台城镇黄牛拉车山上,后人称其墓为“香头坟”,附近的一个村庄也亦被称作香头坟村。墓冢自元代以来历朝均有修葺,1984年当时的台山县人民政府投款重修,现为青碑水泥花岗石构筑之大型墓,重刻的正面竖碑为:“宋义士勤王殉国谕赐葬祭诰赠州判郡邑三祀乡贤隆起伍公墓”。明陈白沙《乡贤咏》诗云:“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假首归。”清赵天锡《香头坟》诗赞曰:“生作堂堂烈丈夫,何妨砍去好头颅。沉香未朽双眸在,应望崖山泣泪珠。”
下面说说东汉的伍孚和伍琼。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云:伍孚“字德瑜,献帝时为越骑校尉[禁军长官]”,谋刺董卓未果,见杀;伍琼“官城门校尉[掌管京城城门警卫的官员],为董卓所信任。琼所举[推荐,选用]皆出宰州郡。后皆合兵讨卓。卓疑琼卖已,杀之。”同于190年被董卓所杀。
《三国志·董卓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曰:“[伍]琼字德瑜,汝南[郡名,治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又引谢承《后汉书》曰:“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谢承书》曰:“[伍]孚字德瑜,汝南吴房[县名,治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人,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裴松之云:“谢承记孚字及本郡,则与琼同,而致死事乃与孚异也,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盖未详之。”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清何焯、陈景云之说皆疑即为一人。
民国《岭南伍氏合族总谱》将伍琼列为“二十四世祖”,亦即伍子胥第二十世孙,为伍暹之子,并认为“伍孚即伍琼一人无疑”;而湖北监利《伍氏族谱》则谓,伍孚为伍迪长子,伍琼为次子。这两人到底是否为同一人,待考。下面引《三国演义》第4回中的相关叙述,其所说的是伍孚——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董]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至1992年出版有《中国人名大词典》,分历史人物卷、当代人物卷和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共3卷。其中,历史人物卷选收远古至1949年10月1日以前去世的著名人物约14000人,其中伍氏人物15人(不包括伍拉纳和伍弥泰两位满清大臣),占总人数的0.1%。除伍参、伍举、伍奢、伍子胥4代人外,另11位是:伍乔、伍中豪、伍长华、伍汉持、伍光建、伍廷芳、伍若兰、伍崇嚁、伍朝枢、伍敦元、伍遵契。其中,伍中豪、伍廷芳、伍崇嚁、伍遵契等4人被《辞海》收录。
伍乔,生卒年不详,《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释为:“五代时庐江(今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西南)人。少隐庐山勤苦读书。与张洎[jì(计),南唐名臣,后降宋,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友。在南唐举进士,中状元。历官歙州[即后来的徽州,辖今安徽黄山市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等地]司马、考功员外郎。有《伍乔诗集》。《全唐诗》存其诗21首。”清《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另外,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南口乡有一墓碑,正中刻有“唐尚书伍公之墓”,落款为“明万历拾贰年孟夏吉旦立”,即1584年。伍乔墓到底何在,伍氏后裔正在寻觅、考证中。
民国《岭南伍氏合族总谱》将伍乔列为“四十世祖”,伍正己之孙。该谱倡修兼总编纂、清翰林院编修、湖北武昌府知府伍铨萃指出:“乔公官至考功员外郎卒,并未任尚书,今各家谱云官至吏尚书,系以讹传讹之误,不可从。又覆考榜出,[伍]乔第一,[张]洎第二,[宋]贞观第三,仅列名次而已,今各属家谱又谓乔公得状元者尤谬。”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明确其为“李璟[943—960年在位]时举进士第一”。
海风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闽台百家姓》之伍姓,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委员会(筹)常任副会长伍世才撰稿。文中谈到,福建的伍氏从唐代起有三大支:宁化的一支,以伍正己为代表;清流、将乐一带的这一支,以伍乔为代表;时间更久一些的是莆田这支,以伍肇顺为代表。
文中说,在福建各地以及广东、江西等地《伍氏族谱》中都有记载:南唐末伍乔举家自武陵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入闽居剑塘(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白莲镇月圆村),伍乔被尊为一世祖。北宋初,伍乔后裔伍任从福建迁徙河南汴梁(今开封市),为汴梁开基伍氏家族。其后裔伍钦有6个儿子:伍仕、伍商、伍旅、伍氓、伍工、伍贾,前4子均为进士。其长子伍仕入籍莆田;四子伍氓敕上柱国将军,其两个儿子伍朝佐、伍朝恺后迁居广东新会文章里斗洞绿围村(今广东江门台山市大江镇旧屋村),为伍姓绿围房始迁祖。
文中透露,福建伍氏的历史较为复杂,其焦点集中在伍乔公与伍正已之间的辈份排列上,有待进一步考证。福建是繁衍甚广的海内外伍姓后裔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海外的伍姓家族百分七八十是从广东迁出去的;广东的伍姓家族百分七八十是从福建过去的。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的历史迁徙过程与伍姓家族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多是从宁化、清流一带到闽西再到粤北、粤中南以及海内外的。
另据伍颖教授考证,唐代末期,公元826年前后,先祖伍公德普衣冠南渡,始迁福州隐居,后又回迁宁化、清流一带从教,繁衍子孙。以伍梦授、伍大官、伍醇、伍杰等为代表的伍家军,别离伍家巷,合族四世同堂辅佐闽王,分别封为仆射、将军、长史、都尉之职,随王车驾征战,且保闽王从福州遁流至伍姓第一集中区江西安城(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伍氏历经数年耗尽财力人力,建成了号称“伍姓第一城”的闽国新都(俗称“闽王第二都”)。
被尊为“八闽人祖”和“开闽王”的王审知,其十三子王延政自行于建州(今福建南平建瓯市)称帝,为闽天德帝,建国号曰殷。后割据泉州,闽境大乱,辉煌一时的闽国在其手中被南唐所灭。王延政昏庸淫暴,残害忠良。伍姓族人首当其冲,不分男女老少,被害和战死以及自杀尽忠者不计其数,血海尸山,白骨相望。仅兴盛40多年的伍姓第一城也在劫难逃,毁于一旦。伍氏族人中流传有一首打油诗:“妄想闽胜家旺盛,错把伍城变王城。春风一阵秋风起,伍城王城尽忠魂。”这是千年来最大的一次伍姓族难和伍姓分派。
伍子胥在世时,伍氏家族曾遭受过满门抄斩的厄运,五代十国时期更是一场家族的浩劫,身为潮神的伍子胥也爱莫能助,无法超出“权力”范围来保护自己的后裔,这是“神”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在另10位名人中,笔者发现,往往有两位存在有某种关联,或为同乡,或为同宗,或为父子。
伍遵契和伍长华同为回族,且均为今江苏南京市人。回族中的伍姓,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始祖伍儒,明代时融入汉族伍姓。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大阿訇伍遵契(约1598—1698),曾执教于江苏南京、苏州、镇江等地,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早期从事译著的主要人物之一,曾辑成《修真蒙引》等教义著作,主持翻译波斯文伊斯兰教著作《米尔萨德》题名《归真要道》,均流传至今。我国科举制度上第一位回族探花、被誉为“教门鼎甲之始”的伍长华(?—1841),是伍遵契的同宗曾孙,曾任广东学政、广东盐运使、甘肃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在任湖北巡抚时,襄助林则徐在武昌禁鸦销烟,为尔后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提供了最早的实践,著有《云南铜法志》等。
伍中豪和伍若兰同是出生于湖南衡阳耒阳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且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
毛泽东爱将伍中豪(1905-1930),曾参加秋收起义。后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红十二军军长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与林彪、黄公略一起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三骁将”。1930年10月在江西吉安市安福县城郊遭地主武装袭击时牺牲。曾任红十二军政委、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曾多次在一些场合上讲:伍中豪如果不牺牲,他绝对是和林彪平起平坐的元帅。
朱德元帅妻子伍若兰(1906-1929),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耒阳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年关暴动后参加工农革命军,后与朱德结婚。井冈山会师后在红四军组织部宣传队工作,曾参加著名的龙源口战斗。被人誉为“双枪女将”。1929年2月,红军在江西赣州市寻乌县古潭圩项山地区遭敌人包围,为掩护朱德脱险,伍若兰把敌人引向自己被捕,后在赣州遇害。
伍汉持和伍光建同为广东江门市人。
辛亥革命烈士、为共和牺牲的首位国会议员伍汉持(1872-1913),江门台山市人。早年接受基督教会洗礼,以传教士为师,习西医。毕业后在广东开平、香港、广州等地创办医馆,悬壶济世,并与友人合创赤十字会,开创中国红十字会之先河。以医生名义秘密参与了孙中山发起的民主革命活动,尤其在广州“3·29起义”以及辛亥广东光复等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华民国国会成立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随着袁世凯不断践踏《临时约法》,尤其是策划“宋教仁遇刺案”、“善后大借款”等事件后,伍汉持弹劾袁世凯,提出查办,旋被秘密杀害。
步严复后尘的翻译家伍光建(1867-1943),笔名君朔,江门市江海区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读书,师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首位翻译家严复。毕业后,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和伦敦大学。归国后,任教育部咨议、海军处顾问。民国后,历任北京政府财政部顾问、盐务署参事。后弃官译书。译有大仲马的《侠隐记》(《三个火枪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大约130余种,近1亿字,有中国“翻译界之圣手”之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伍光建翻译遗稿》。
在这其中,有两对父子:一对是伍廷芳和伍朝枢,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人,前面已有简介,这里从略;另一对是伍敦元和伍崇嚁,广东广州市人。
伍敦元(1765—1843),原名伍秉鉴,外商称伍浩官(
Howque)。其父亲伍国莹曾在一大户担任账房,后来经营怡和行。伍秉鉴“初承家业,出任行主,为广东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实无定数]行首。曾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相勾结,代向低银行商贷款,年利百分之十二,牟取万贯家私。道光中资产已达二千六百万元,拥有稻田、铺店、银号和茶山,伍记牌号茶叶驰名欧洲,为广东最富有的行商”(《中国历史大辞典》)。伍秉鉴病逝后,其第五子伍崇嚁(1810—1863)接手,其商名伍绍荣,为广东十三行怡和行行主。“累世依靠官府,串通外商,贩卖鸦片,私运白银,而成巨富。……曾受钦赐举人、候选道加布政史、荣禄大夫等衔。辑刊有《粤雅堂丛书》等。”(《辞海》)
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贺痴、吕静霞著《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书中称:“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包括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位居第六位的中国清代红顶商人伍秉鉴。伍秉鉴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因此,伍秉鉴可称得上‘富可敌国’,《华尔街日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编辑在推荐此书时,称赞伍秉鉴是“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风云人物,一个旷世不遇的富商巨贾,一个比胡雪岩更具传奇色彩的‘红顶商人’”,并激情洋溢地写道:“他拥有一个家仆达500人的大家庭。珠江南岸溪峡街的伍家豪宅,堂皇气派,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他曾亲手撕毁一位美国商人欠他的7.2 万两白银的借据,这一撕,撕出了他在美洲脍炙人口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名;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股票和保险业务,打造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在外国商人眼里,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是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以至于美国的第一艘商船竟以冠上了‘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
2011年孟冬,在广东举行的世界伍氏宗亲总会第九届恳亲大会上,笔者有幸见到了伍秉鉴八世孙、国誉地产有限公司和国誉展览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伍凌立。与其祖先一样,他也立足广州,业务遍及海外。20多年来,他一直在收集关于伍家的资料、寻找其他伍家后人。上一年年底,他曾带着房谱,到位于福建泉州晋江市安海镇石狮巷51号的伍氏宗祠认祖、祭祖。这次寻根之旅,再次向世人证明这样一段史实:1834年的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老家就在这里。
据伍凌立介绍,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的国际贸易在英国人的炮火硝烟中走下坡路。据传,晚年的他甚至愿意把80%的财产捐给政府,只求政府允许他结束怡和行,安度晚年,但未获准。战争临近,伍秉鉴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造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朝廷恩赐三品顶戴。也就在这一年,伍秉鉴在广州伍氏花园溘然长逝。曾参加“公车上书”的岭南名士谭莹撰墓碑文曰:“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
《中国历史大辞典》还载有伍被、伍黑龙和伍文定。伍文定(1470-1530),今湖北荆州松滋市老城镇人。《明史·伍文定传》载有其事迹,民国《松滋县志》将他排在“人物”的第二位。松滋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历史人文”的第一人便是“伍文定”:“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任常州推官时,魏国公徐佣与民争田,他秉公断案,时人称为强吏。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论功第一。开拓西南及宦官斗争,卓有建树。官至兵部尚书。天启初,追谥忠襄。”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对其评价很高:“豪宕[意气洋溢,气量阔大]不羁,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有伍氏宗祠联曰:“誓报父兄,英雄气慨;才兼文武,儒将风流。”上联称赞的是伍子胥,下联褒扬的就是伍文定。
另外,没有被上述辞典收录,而见载于“二十四史”的伍姓人物,还有伍宏。据《汉书》卷45、86载,伍宏(?—3),为东平王后舅,曾以医技得幸于汉哀帝刘欣,出入禁门。后被人告与王、后诅上,一代名医被诛。
《明史》卷154载有伍云(?-1424),“定远[今安徽滁州市定远县]人。以荆州护卫指挥同知从征交阯[今越南河内],破坡垒、隘留、多邦城,拔东、西二都,皆有功。贼平,调昌江[今越南北部北江省境]卫。仁宗初,随方政讨黎利于茶笼[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境],深入陷阵死。”《明史》卷223载有伍袁萃,今江苏苏州市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贵溪知县,擢兵部主事。历官至广东海北道副使,执法不畏权贵。如今,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有刻于1827年的“明广东布政使参议伍公袁萃”石刻像,其文曰:“气夺中官,法严异教,崇政辟邪,桓桓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