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寡人采纳你的建议,先生,你抓紧为寡人筑城吧,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
于是在伍子胥主持下,一座周围47里,有8座陆门,8座水门的姑苏大城就屹立在了太湖之滨。
关于阖闾大城的8座城门,《吴郡图经续记》一一作考证:
姑苏大城的8座陆门,南面的叫“蓝门”,门上镌刻着一条蟠龙。也有人说,这里水陆相半,治泗屈曲,这座城门是根据这一特点命名的;“蛇门”,位置与地支的第六位已位相符,故取此名,又因为越国在已地,所以蛇门上专门刻了一条木蛇,蛇头向里,表示越国对吴国的臣服。西面的叫“阊门”,象征开阊阖之天风;“胥门”,伍子胥的寓所在附近,百姓就这么叫它了。又有一说,是因为吴王夫差兴兵伐齐,率领伐齐大军的将领名叫胥门巢,这座城门便函以这位大将的姓名命名了。东面的叫“娄门”,秦代苏州东边称“醪县”,汉代称“娄县”,“娄”字就给借用做了城门名;“封门”,取封山以为名,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又:吴语“封”“葑”同音。葑,交白的报部。这一带的土壤适宜种交白,这座城门便以“葑”为名了;“将门”,吴王命干将在这儿铸剑的缘故,“将门”渐渐淡化读成了“匠”名,最后讹为“相门”。北面的叫“齐门”,齐景公将女儿嫁给了吴国一个公子,齐国在北方,齐公主经常登上这座城门眺望家乡,所以有了这个名称;“筮门”,吴国一位大夫巫咸葬在附近的缘故。
胥门为春秋时建城所开城门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胥门,在城外接官厅附近,万年桥堍转弯即是,与《盛世滋生图》所画胥门完全一致。现保留一段城墙迤逦而直通盘门。有些史料的说法与《吴郡图经续记》不同,认为胥门因姑胥山而得名,又有一说是伍子胥死后悬头于城看越兵进城处。目前保留的老胥门结构完整,其年代可能是张士诚所修筑。两边城墙现存40米,高4.65米,整个拱圈长7.6米,内宽3.3米,东西向,中间有闸门。城楼高7.2米,城门正面向东,上有细砖砌壁,壁面刻灵芝、如意、方胜、八卦、太平线,比较古朴,胥门的水门在宋代被封闭,称之为姑苏台,宋平江图上有注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同治《苏州府志》书影
据《百城烟水》,阖闾大城的8座城门,都是伍子胥命名的。我们分析,当年伍子胥命名“胥门”,并非替自己树碑立传,应是此门通往姑胥山的缘故。姑胥山下有百花洲,山上有姑苏台,吴王休闲的好去处。“胥门”的全称,其实应是“姑胥门”,后人以省称代全称,主要是出于对伍子胥的同情与缅怀。
伍子胥是有大功于吴国的,他的功绩不光修筑了阖闾大城,还替吴国开凿了胥江、邗江、黄沟等好几条水道,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替吴国训练了军队(水),世界上最早的舰队诞生在了伍子胥的太湖水寨中。伍子胥还为吴国引荐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伍子胥本人也是杰出的统帅,由他指挥的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样一个功臣,却在老吴阖闾死后,不见容于新吴王夫差,最后落了个“赐死”的下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夫差像(选自点石斋本《东周列国志》